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前面21篇關於多汗症的文章已經從不同方面給大家介紹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現多汗症的九種體質和調理方法及代茶飲方;現代醫學對多汗症的認識;並詳細介紹了氣虛多汗、陰虛內熱多汗、肝鬱血虛多汗、營衛不和多汗、上熱下寒多汗、溼熱多汗、體虛多汗的代表方加減運用:玉屏風散、當歸六黃湯、逍遙散、桂枝湯、潛陽封髓丹、龍膽瀉肝湯、牡蠣散;多汗症和腋臭的嚴重程度分級;醫聖張仲景治療多汗症的九種治法;頭面部多汗症、手足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療方法;治療多汗症的常用穴位;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對自汗、盜汗的認識和治療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清代名醫程鍾齡對自汗、盜汗的認識。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多汗症

程鍾齡,為清代名醫,常能治療其他醫家束手無策之證,所著醫書有《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醫學心悟》裡面所記載的醫學知識非常實用,在後世廣為流傳,至今仍有很多名醫將本書作為臨床重要參考書籍之一。下面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醫學心悟》對於自汗、盜汗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原文:自汗證,有風傷衛自汗出者,有熱邪傳裡自汗出者,有中暑自汗出者,有中寒冷汗自出者,治法俱見本門。然風火暑熱證,自汗太多,猶恐亡陽,尚當照顧元氣,矧在虛寒者乎?是以人參、芪、術,為斂汗之聖藥。挾寒者,以附子佐之。輕劑不應,則當重劑以投之。設仍不應,則以龍骨、牡蠣、北五味等收澀之品輔助而行,或以人參養榮湯相兼而用。蓋補可去弱,澀可固脫,自然之理也。

註解:首先提出自汗有四種外邪傷人可以導致:①風傷衛氣,衛氣為管理汗孔開闔的,衛氣傷所以汗液自出,治療一般以桂枝湯為主祛風、調和營衛;②熱邪傳裡,前面文章已經多次提出熱邪破津液外洩導致的汗出,治療以清熱為主,治療方藥有仲景的梔子豉湯、茵陳蒿湯,前面提到的朱丹溪的涼膈散也是治療熱邪破津液外洩導致的汗出的良方;中暑汗出,分為暑溼感冒和中暑後氣陰兩虛,暑溼感冒可以用新加香薷飲或藿香正氣散,中暑後氣陰兩虛可以用清暑益氣湯;中寒冷汗自出,寒分為外寒和內寒,外寒出汗當辛溫散寒,比如麻黃湯或桂枝湯,內寒汗出當溫陽,可用桂枝加附子湯、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等。風、火、暑、熱都屬於陽邪,一般治療當以寒藥,但因為風、火、暑、熱導致的自汗太多,也有亡陽的可能,治療的過程中除了應用祛風、清火、清暑、清熱的藥之外,也當照顧元氣,對於虛寒的人就更需要固護元氣了,這裡程鍾齡提示治療汗證無論寒熱都當固護元氣,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並提出了人參、黃芪、白朮是止汗的聖藥,這幾個藥都是補氣固表的藥,有補元氣的作用,也進一步顯示出了元氣在出汗中的重要性。對於有寒的人,可以加制附子,前面文章也提到制附子是治療陽虛出汗的要藥,不過本藥有小毒,需要久煎以去其毒性。文中又提到如果小劑量效果不好,可以增加藥物的劑量,一般制附子的常規劑量是3-15克,對於扶陽派的醫家經常用到30克甚至更大(不過對於沒有相關用藥經驗者,不要將附子用太大劑量,以免中毒),人參一般5-15克,大劑量可以用到20-30克,黃芪一般10-30克,大劑量可以用到60-120克,白朮一般10-30克,但是以上藥物都是溫性藥物,容易上火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如果用這種補氣固表的藥用了大劑量,還是沒效,可以加龍骨、牡蠣、北五味子這種收斂止汗的藥,或用人參養榮湯補氣養血,程鍾齡認為虛證是導致自汗的常見原因,所以治療以補虛、收澀為主。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人參

原文:其盜汗證,傷寒邪客少陽則有之,外此屬陰虛。古方當歸六黃湯藥味過涼,不宜於陰虛之人。陰已虛而更傷其陽,能無損乎?宜用八珍湯加地黃、麥冬、無味主之。方有參、芪以氣旺則能生陰也。

註解:盜汗,程鍾齡認為主要是傷寒少陽病和陰虛兩大病因,傷寒邪可少陽之前在但頭汗出文中多次提到,認為少陽樞機不利是頭汗出的常見原因,此處程鍾齡提出少陽樞機不利也是盜汗的常見原因,治療一般首選小柴胡湯加減,陰虛是導致盜汗最常見的原因一般是所有醫家的共識,當歸六黃湯是治療陰虛內熱盜汗首選方,金元四大名醫之一李東垣將本方稱為治療盜汗的聖藥,不過本方比較寒涼,對於單純陰虛沒有內熱的人是不太適合的,只有陰虛合併明顯內熱才能用當歸六黃湯,程鍾齡認為陰虛的人不適合用這麼寒涼的藥,本來已經陰虛,如果用寒涼藥傷了陽氣則病情更難痊癒,程鍾齡認為陰虛盜汗應該用八珍湯加地黃、麥冬、五味子治療,八珍湯是補氣血的名方,地黃、麥冬、五味子有滋陰清熱止汗的作用,是治療陰虛盜汗的常用藥,地黃分為生地黃和熟地黃,因八珍湯裡面本有熟地黃,所以此處地黃應該指的是生地黃。《黃帝內經》有“陽生陰長”的說法,所以程鍾齡提出補氣可以幫助陰液的恢復,本方是扶正固本的常用方,適合於單純陰虛或氣陰兩虛者,如果內熱重不太適合,內熱重者還是推薦當歸六黃湯。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五味子

原文:人參養榮湯:炒白芍二錢、人參、炙黃芪、當歸、白朮、熟地(各一錢五分)、炙甘草、茯苓、遠志(去心泡,各七分)、北五味、桂心、陳皮(各四分)。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服。

註解:本方出自宋政府編寫的方藥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書中收錄了很多治療疾病的經典方劑),本方是主要治療心脾兩虛,氣血兩虛的名方,前面講名醫朱丹溪治療自汗的附方有一個方類似人參養榮湯,兩方略有差異,都是治療氣血兩虛、心脾兩虛多汗症的良方,本方適合平時倦怠乏力,飲食減少,口淡無味,心慌健忘,睡眠不佳,虛熱自汗,汗後怕冷,口唇乾燥,形體消瘦,皮膚乾枯,咳嗽氣短,動則喘氣,或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者。但本方主要用於虛證多汗,實證多汗不適合。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黃芪

原文: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等分)黃芪(加一倍)

註解:本方出自金元四大名醫之一李東垣的《蘭室秘藏》,本方前面已經多次介紹過了,本方被李東垣稱為治療盜汗的聖藥,適用於陰虛火旺的盜汗證,適合潮熱盜汗,面色潮紅,心煩,口唇乾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者。本要雖然治療盜汗的效果非常好,但是藥物非常寒冷,所以李東垣提出虛寒者只能用黃芪六一湯(本方有黃芪和甘草組成,因為黃芪和甘草的比例為6:1,所以稱為黃芪六一湯,適合於盜汗但脾胃虛寒者),程鍾齡也提出陰虛盜汗可以用八珍湯加地黃、麥冬、五味子治療。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當歸

原文: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熟地、當歸、白芍(各一錢)川芎(五分)。加大棗二枚,水煎服。

註解:八珍湯與人參養榮湯組成大部分是相同的,但人參養榮湯中有黃芪、桂心等,更適合自汗的人;八珍湯氣血雙補,加地黃、麥冬、五味子滋陰,更適合盜汗的人。

自汗、盜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醫程鍾齡是如何治療的

地黃

本文主要介紹了程鍾齡對於自汗、盜汗的認識和常用方藥,由於古文文義深奧,所以每段條文都給大家逐一註解,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應程鍾齡的原義,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裡面留言,以供大家學習參考,以上方藥所標註的劑量均為原書劑量(如果使用需要按照現代劑量換算,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兒童、孕婦、備孕女性慎用,合併其他疾病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後面會給大家介紹更多名醫對於多汗症的認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