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本文共计 <strong>3117 字 | 预计阅读时间<strong>10分钟

<strong>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

——西南联大云南往事

来那么多人,对地方上的负担一定是增加的。但是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没有把这个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来考虑。我父亲对西南联大迁往昆明是持热烈欢迎的态度的。那个时候负责教育厅的厅长是龚自知,我父亲特别指派他安排这些大学。

对教育我父亲是比较重视的。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他是很尊重的。在我父亲执政的时候,云南省是唯一一个自己出钱、自己派留学生到美国的。另外云南省政府还有一个规定:自费考取外国留学生资格的,省政府每年补助三千美金。

——龙云之子 龙绳德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图为龙云借给西南联大的房屋

查临时大学迁滇,为延续保持数十年来惨淡经营,硕果仅存之国家学术教育命脉,流离转徙,间关跋涉,不远万里,移设吾滇……凡我学界师生,对此宜如何深致同情,尽力援助。

——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龚自知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学生合照

<strong>联大师生与昆明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40年代昆明街景

我在昆明搬过几次家,每家男房东常说:“我们是交朋友,不在乎这点房租。”女的站在旁边说:“还不是因为抗战,你们才到昆明来,平日我们是请也请不来的。”这样的话,不管是出于客气,还是出于真情,风尘仆仆的远方的来人听在心里,总是感到一些温暖……我真愿意把这个“他乡”看作是暂时的“故乡”。

——西南联大教授 冯至《昆明往事》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左起杨振宁 吴大猷 马仕俊

我们是1938年3月到昆明的。那个时候到联大的人很多,老师跟学生加起来不止一千人。大家对云南的印象很好,有好几个道理:第一,昆明的天气很好。第二,云南民风淳朴,事实的确如此,一般的云南人都是很老老实实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使得外来的人对云南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因为当时龙云就中央的法币跟云南的滇票怎么兑换,跟蒋介石达成了一个协议,结果是一个法币抵十个滇票,所以外来的人忽然变得很有钱了。这个当然也使得大家对云南的印象很好。

——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物理学家 杨振宁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潘际銮

我们去了(昆明)以后没有地方住啊,就住在昆明郊区一个村子里,全村都是彝族。我们没有房子住,就跟他们租个房子。当时他们的习惯是,东、西房是主人住,正厅住牛,正厅上放草。他们把正厅楼上租给我们,我们就住在牛棚的上面。

当时他们不会说汉话,我们也不会说他们的话,但是相处得非常好,他们很照顾我们。我们当时没有吃的、没有喝的,经常跑到他们果园去采吃的。我那时候很小,10岁,我哥哥13岁,两个小男孩就去采人家的果子吃,他们很和善的,不责备我们。

我们每个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去上学。云南经常下雨,并且下得很厉害。有一次,星期天上学,我们爬上坡路,雨越下越大,后来洪水都下来了。我跟我哥哥打一把伞,伞给吹掉了,洪水把我们两个都冲走了。冲了好几里地,差点冲到滇池里去了。冲到半路的时候,正好碰到几个云南老乡,他们在拿竹篙子赶猪,看见两个小孩被水冲下来,就把我们救起来了。那个记忆非常深刻。我昏迷了,我哥哥好一点,他拽着我,老乡把我们两个人一块儿救起来。

后来那个老乡把我送到学校去。老乡非常憨厚,我的衣服湿了,他帮我都换掉。换掉他就走了,没有向我们要任何东西。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谢云南的乡亲,那么憨厚,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要不然我们两个都死了。过了一个星期,回到家以后,我们告诉家里人,我们差点死了,我母亲都流了眼泪。所以对云南的印象太深刻了。

——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 中科院院士 潘际銮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昆明街景

<strong>尽管云南人给联大师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到云南的头两年,发生在云南人和西南联大学生之间的尴尬和摩擦并不鲜见。

初来乍到的联大师生“对云南及其生活方式都极不理解,也不欣赏。学生们发现,几乎没有商店在中午之前营业,因此他们认为当地人很懒。在云南人看来,除了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住房紧张之外,外地人在服饰和礼节方面连最基本的意识都不具备”。

——历史学者 (美)易社强《革命战争中的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1940年昆明晓东街“南屏电影院”

在昆明的时候时常看电影,而且也不贵,一个月总可以看上两三次。当时有一家南屏电影院(又称南屏大戏院,由龙云夫人顾映秋以及卢汉夫人龙泽清、刘淑清等昆明上层社会女性于1940年1月出资及主持修建,人称"夫人集团"电影院。南屏电影院是抗战时期昆明建成的一座最为现代化的影剧院,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一座现代化的专业电影院。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赵深设计,可以与当时全国最高级的南京"大华电影院"和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相媲美而不逊色)是新建的,设备很新,影片也都是最新的。

——西南联大学生 何兆武《上学记》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电影院停映开灯

由于大多数的观众不懂英语,其中一家大众电影院便请了一位翻译作现场直译。待电影开始放映时,便能看到一个身着长衫的人,端着一杯茶在平台上坐下,开始讲电影中的对话,译成云南话。

——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 翻译家 刘缘子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汪曾祺

<strong>这个在现场做翻译的人被称为“演讲人”,通常是略通英语的本地人。对于学英文的刘缘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得不忍受的干扰。而有的时候,观众的反应也会让“演讲人”觉得受到了冒犯。

有一次在大众电影院,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约翰请玛丽去“开餐”,“演讲”的人说:“玛丽呀,你要哪样?”楼下观众中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大声答了一句:“两碗焖鸡米线!”这本来是开开玩笑,不料“演讲人”立即把电影停往,把全场的灯都开了,厉声问:“是哪个说的?哪个说的!”差一点打了一次群架。“演讲人”认为这是对云南人的侮辱。

——西南联大学生 汪曾祺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合影

我们到了昆明一两个月以后,报纸上登了一篇文章,叫作《云南人与牛》,这个作者是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叫李长之(文章将云南人比喻成牛,笃厚、可爱,却也懒散)。这篇文章当时被很多人误解,以为他是在嘲笑云南人,其实你仔细看这个文章,它是说云南人比外省人憨厚,是比较老实(的意思)。

——杨振宁

<strong>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之后,李长之发现自己惹恼了云南人。1938 年5月19日开始,《民国日报》《云南日报》等刊出一系列文章予以“回击”,请李长之“暂时避开大学教授的地位”,并“正告云大当局”,以后援引人才,要特别慎重,“万不宜容许轻薄小儿,混迹期间”。

<strong>讨伐之声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人们开始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云南作家楚图南在当地报纸上撰文,对云南人和外地人的关系进行反思。

无论难民也好,资本家也好,学者或文化人也好,都是比较从更高阶段的社会和文化里面出来的人。他们到了这里以后,当初是生活,然后是社会关系,和云南旧有的一切,不断地发生摩擦、发生影响。最好则是文化思想的根本认识,根本的态度,也要发生变化,结果就必然要使云南的文化进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楚图南《云南文化的新阶段与对人的尊重和学术的宽容》

<strong>联大师生与蒙自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蒙自街景

<strong>由于新校舍还没有建好,昆明容纳不下所有师生,西南联大校方不得不继续寻找临时校舍。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滇南的蒙自。以法国人留下的洋行为男生宿舍,海关为教师宿舍,当地开明大户人家如周伯斋等均让出宅院,供学生居住。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吴宓日记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中文系五大师(左)

朱自清 罗庸 罗常培 闻一多 王力

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

——朱自清《蒙自杂记》

这个寂静、朴实、超脱的蒙自城,像童话中的睡美人似的,被白马王子轻轻地一吻,突然醒来……联大学生一到,掀起了当地人的热潮,本城的居民不用说, 城外山中的苗人、夷人,都趁市集,来看“外省人”,尤其是“外省女子”。

——西南联大学生 徐祖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外文系学生杨苡在西南联大附近的留影

女大学生的穿着和举止成了小城居民与大学师生关系的焦点……要是西南联大女生敢冒风险,穿着高衩旗袍和肉色丝袜走进拥挤的商店或餐厅,她很可能发现有一只手悄悄地伸到她的大腿下——不是下流的老男人猥亵的手,而是妇人或孩童的小手——她们只想看看,这些极有教养的女知识青年在充满诱惑的外套下面是否穿了什么东西。

——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20世纪40年代云南的摩登少女

(蒙自)妇女的旗袍袖子长到腕部,而联大女同学们的旗袍袖子已经短到肩部,几乎没有袖子了。不久,当地妇女的衣袖受到影响,越改越短,以至胳臂上显出几节深浅分明的肤色。

——西南联大学生 周定一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吴宓

<strong>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当地美食比穿衣时尚来得更有诱惑力。1938年10月7日,吴宓在日记里记录下了本地一家粥饼铺:

蒙自西门内。有蜀人雷少卿所开设经营之粥饼铺。售甜粥(内多桂圆、莲子等,味美而滋补),每碗三分;又临时制作之米饼,俗名粑粑。每枚一分。宓极喜食之。

——吴宓日记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云南饵块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云南卷粉

只要是在云南省就不论哪个小县份、小乡村里都不难吃到三样用米粉做的食品。依本地土名叫来是米线、饵块、卷粉……三种东西都可以有各种吃法,放的佐料却差不多。

——鹿桥《未央歌》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云南过桥米线

最为名贵的自然是过桥米线。汤看似无热气,而汤温高于100 摄氏度,因为上面封了厚厚的一层鸡油。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汤一上来,端起来就喝,竟烫死了。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汪曾祺

<strong>除了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吃与穿,蒙自的滇南小城风景也为联大的师生们提供了特殊的身心滋养。

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还童一般。

——朱自清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蒙自街道

想象一下这道风景吧。在我们眼前,这边有一位四十岁的男子,戴着礼帽,西装笔挺,他就是著名的散文家<strong>朱自清。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1936年朱自清(左四)

与浦江请(左二)等友人合影

四十三岁的<strong>冯友兰从湖畔缓缓走来。哲学系同事汤用彤比他年长四岁,他身材矮小,拄着手杖,步伐却很矫健。戴眼镜的谦谦君子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strong>陈寅恪

。他懂十三种欧亚语言,正在柳树下徜徉。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左起 叶企孙 陈岱孙

冯友兰 梅贻琦 杨公兆张子高

你一定还注意到一对年轻的夫妇——他是一位诗人,风度翩翩;她身材修长,仪态娴雅,饶有古典之美。他们就是语言学家<strong>陈梦家及其妻子<strong>赵萝蕤。他们并肩徘徊湖畔,真使人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那边,有个人身着长袍,一手托着一个石榴,那位就是<strong>钱穆

。一位长者迎过去,施礼过后,向他请益学问。有学生把晚间湖畔漫步比作古希腊的巡回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

<strong>1938 年8 月,由于校舍被空军学校征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师生提前离开蒙自,前往昆明。蒙自重回了往日的宁静。

街中及城边,均不见诸多黄色军服之男生,与蓝袍或花衫之女生行聚。又不闻纯正爽利之北平官话。于是蒙自空城立成寂寞空虚,馆肆中尤阒其无人。而宓行过桂林街女生楼舍及早街之转角宅楼,不见倚窗人语,又有人面桃花之感矣。及出城,步绕南湖一周,风景依然,荷花正好。

——吴宓日记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本文主体内容摘自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编的

<strong>《西南联大》

文中图片来自本书及网络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西南联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