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蜜蠟作為琥珀中的一類細分品種,以其獨有的溫潤蠟質感俘獲了一大批追隨者。經過數代人傳承留存下來的老蜜蠟更是眾多琥迷夢寐以求的藏品。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而老蜜蠟在鑑賞辨別中與現代開採出來的蜜蠟有著一些明顯的區別,其中通過孔道磨損的痕跡來辨別真偽,甚至年份,已成了琥珀圈裡公認的一項標準。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孔道”,講的就是老蜜蠟鑑賞中孔道的重要性。今天咱不聊其它特徵,就講講孔道磨損裡面的門道。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很多琥迷朋友,碰到老蜜蠟就會看有沒有鑰匙孔,認為類似這樣的孔道磨損才代表這枚老蜜蠟的年份,其實這個觀點不正確。很多同類器型的老蜜蠟的傳世年代其實很接近,就好比咱們古代的錢幣,只不過錢幣有文字印記來區分罷了。另一個誤區就是也有不少人一看見圓窩型的喇叭口,會認為這是後擴或者修理過的孔道。那麼今天我們就講講關於鑰匙孔和圓窩喇叭口的由來。

鑰匙孔

關於鑰匙孔的形成,琥迷朋友們應該都清楚,是繩子勒出的磨損造成的。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蜜蠟的傳世大都是一整串佩戴或者流通的。形成老蜜蠟特殊孔道的因素主要可以歸納為這麼幾點:時間+每顆所處位置+自身重力+兩側壓力+繩子磨損。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如圖所示,靠近最下方的蜜蠟(橙色),受兩側壓力及自身重力作用,繩線形成向上的反作用力對孔道產生長年累月的影響,進而形成所謂的“鑰匙孔”。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這裡有一個小竅門大家不妨嘗試一下,老蜜蠟如果已形成鑰匙孔,有一種簡單的方法驗證是否是天然磨損形成的。穿繩拉直,讓蜜蠟自由活動,靜止後處於自由重力作用狀態,如果繩子正好處於孔道磨損點,那證明孔道的磨損痕跡符合當時的佩戴方式。<strong>但是大家要一定要注意這只是輔助驗證的方法,不能用來下結論哦!!!

圓窩喇叭口

一般不太熟悉老蜜蠟的人遇到圓孔會產生一些疑慮。甚至經常有人會指著一枚類似的孔道說有問題,例如是後擴的,或者乾脆就說是做舊。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其實老蜜蠟在過去被人們佩戴或使用時,也會在蜜蠟之間加隔珠。長期磨損後自然形成圓窩形喇叭口孔道。至於辨別是否新修的,那則是有關風化的另一層面的問題了。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圓窩形喇叭口同樣有鑰匙孔和圓孔之分,上面已經講了這跟珠子所處位置有關,這裡邊不再舉證了。

注意文中以上提及都是“迴流”老蜜蠟,而西藏地區的老蜜蠟則多以餅子形式存在,孔道很少有鑰匙孔,這跟佩戴方式有關。另外部分老蜜蠟孔道中有鑲嵌物,因此它在一串珠鏈中的所處位置就不得而知啦。

小小孔道卻大有學問

這些就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老蜜蠟孔道形成一些知識,雖然僅通過一篇文章,無法讓您成為鑑別老蜜蠟的行家。但至少您以後再面對老蜜蠟的孔道時,也不至於兩眼一抹黑任人宰割啦。最後希望每一位琥迷朋友都能收穫那塊令你們怦然心動的老蜜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