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开展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美国是开展少年班教育比较早的国家,早在二战前,美国部分大学院校就设置有少年班项目,为美国培养了许多科技和商业精英。

197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回国访问,他根据国外的经验,写了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建议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提出了开办少年班的想法。1978年3月,在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中国首个少年班。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李政道和少年班学生

1978年3月8日,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当时有21名早慧少年来到这里。在这批学生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也不过15岁,这其中就包括宁铂、谢彦波等天才儿童。

宁铂年少成名,2岁时就会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就会数100多个数,4岁就认识400多个汉字,9岁时就对中医学、围棋、诗词等颇有研究。1978年初,宁铂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接见,两人围棋对弈,宁铂皆胜出,一时名声鹊起,被称为“中国第一神童”。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宁铂(左一)在下围棋

谢彦波从小就表现出求知欲旺盛、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小学三年级就自学完初中课程,四年级就学完高中数理化等课程,五年级就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1978年,他进入中科大首届少年班时只有11岁,是当时里面年纪最小的学生。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谢彦波

少年班在培养模式上采取“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一些专业意愿十分明确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直接进入主修专业,按照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学习;而大部分学生实行的是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意愿,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学习。

少年班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热议话题,许多天才少年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受到宁铂的影响,许多小孩子都开始学习围棋,而各地也都开始大规模寻找“奇才”,希望能发现更多的天才儿童。

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决定扩大试点,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吉林大学、西安交大等12所重点高校开办少年班。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然而,作为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少年班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少年班的许多学生都智力超常,必须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无法因材施教,造成偏科严重;有些家长为了能然孩子早日入学,甚至用涂改出生日期的方式造假,以便孩子取得少年班报名资格,使得本属超常教育的少年班在实践中“变了形”;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少年班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过早,心智还未发育完全,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各方媒体及外界对少年班过分关注,也使得学生们精神压力巨大,成绩下滑严重,一些轰动一时的“天才少年”也遭遇了种种挫折,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例如,当年在全国大红大紫的宁铂在1998年参加央视《实话实话》节目录制时,就曾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并于2003年遁入空门,落发为僧;谢彦波在少年班毕业后,由于一直无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虽出国留学,却仍未拿到博士学位,最后铩羽而归。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宁铂出家为僧

而全国各地的少年班,也因教学模式、学生管理、学生个人素质等原因,纷纷停办。如今,国内只剩下中科大、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三所高校设有少年班。

虽然遭受各种非议,中科大少年班中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1978级的张亚勤,曾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2014年加入百度公司任总裁;

1981级的骆利群,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84级的杜江峰,中科院院士,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1987级的庄小威,现为哈佛大学正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大师讲席”教授;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庄小威

1996级的尹希,未满32岁即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

少年班,无论是“天才之路”还是“揠苗助长”,虽经风雨,但是少年班还是一路走了过来。正如曾任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曾经说过的那样:“他们就是与众不同,需要特殊教育”, “少年班就是这样,它太出众了,所以自然会有人批评”。

对于少年班,你怎么看呢?

曾经大红大紫的少年班现状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