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高州人饭碗里的巨大变化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生活中都少不了吃。只有吃得好了,吃得健康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进而和谐生活。然而,不同的年代,饭桌上的东西却不一样。一粒米可见世界,从老百姓的餐桌上,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高州人饭碗里的巨大变化


近日,记者经过走访了解到,如今我市绝大多数的居民家庭已经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吃”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花生油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疾病,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改革开放40周年:高州人饭碗里的巨大变化


69岁的邹婆婆告诉记者,换做在改革开放前,作为农民的自己,每个月辛苦劳作换取的工分都不能满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

而75岁的袁爷爷就说小时候更是连粥都吃不上。

改革开放40周年:高州人饭碗里的巨大变化


说到改革开放前的饮食生活,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粮票和肉票。今年已经72岁的余保松就对记者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票、钱都具备了,才能买到吃的。


改革开放40周年:高州人饭碗里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告别了计划经济,“票证时代”“供给时代”“排队时代”成为过去式,市民餐桌上的饭菜种类日渐丰富。在大饱口福、尝遍四海珍馐的同时,完成了从食以裹腹到健康饮食的变迁。

过去穷,老百姓想吃大鱼大肉,那是为了给肚子填“油水”;现在生活富裕了,老百姓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这是怕“三高”找上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早已不再满足于“吃饱吃好”,讲求饮食的合理搭配正日渐融入人们的消费理念中。

现在为了让市民吃得更方便,商家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完善新颖,手机支付带来了消费方式新革命。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外卖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色饮食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顾客手中。短短三五年的时间,“互联网+”彻底融入餐饮界,让智能餐饮消费真真正正从幻想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40周年:高州人饭碗里的巨大变化

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市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吃饭难”到如今“吃特色、吃健康”,市民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提高了。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也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