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接下來你將讀到:

1.東南亞社交電商的概況 2.東南亞母嬰電商的主要玩家 3.母嬰類社區產品化方向和趨勢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社交電商? 東南亞不比中國晚

最近無論是從谷歌淡馬錫最新的互聯網市場報告,還是從出海投資機構的對案子的需求,看到的都是對東南亞電商持續看好。

而上個月回國聊了一圈,發現大家對謎一樣的東南亞社交電商特別感興趣,無論從今年雙十表現最好的Shopee的1200萬單還是從對越南泰國電商環境非常瞭解的朋友那都可以得知,東南亞的綜合性平臺目前的體量,無論是GMV和SKU都還處於欠發達的狀態,但不能因此說東南亞的“網購”不發達,只不過他們在以另外一種形式長期存在,而這維繫他們存在的,就是西方流量“大魔王”——Facebook。兩年前,人家小扎就跟印尼總統佐科成了“好基友”,這樣的緣分是Facebook在印尼乃至東南亞社交稱霸的基礎。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小羅盤上個星期發表了一篇對Facebook旗下Instagram(IG)在東南亞垂直電商發展的重要角色,通過IG賣東西的,除了那篇文章提到的已經獲得資本青睞的垂直市場電商(如Love, Bonito),小羅盤又跟印尼當地人瞭解了一下在IG大賣的垂直品類,其中就包括了專賣眼鏡的kacamata_mylogy,已經吸引了超過28萬粉,而且在通過眼鏡開局後,開始進軍時尚電商。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除了眼鏡專賣,還有女生鞋子專賣的@br_coll,由於品類優勢,吸引了超過68萬的關注,月銷將近10萬單。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母嬰社交電商怎麼突圍?

看到了各種自有品牌的IG號都做的風生水起的時候,那麼垂直品類裡不可以不提的母嬰產品在東南亞的發展如何?於是小羅盤對印尼各類社交媒體進行了蒐羅,發現了不少母嬰產品的社交電商,但是有一個與眼鏡、衣帽和鞋子不同的是,印尼母嬰產品主要是大品牌的天下,比如在全球呼風喚雨的強生(Johnson & Johnson)和印尼日用品霸主Megasari Makmur,也就是說,如果社交電商要在母嬰類產品中爭得一席之地,只能在進貨成本上面跟綜合電商平臺或者線下店競爭,結果可想而知,大平臺完勝。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東南亞母嬰B2C電商主要玩家

不要說東南亞這些小的社交電商,大如最近在港交所上市的國內母嬰第一社區寶寶樹(01761.HK)也一直被詬病收入模式不明確,虧損持續且收入主要靠廣告。2018年,寶寶樹的月活躍用戶急轉直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寶寶樹月活躍用戶數量幾乎減半。

大如已經上市的寶寶樹都無法保持增長,那麼東南亞的垂直電商們到底有什麼致勝法寶呢?

1. 儘快建立與平臺掛鉤的自營品牌

以“社交+網紅”吸引精準流量變現的打法在其他品類都好說,但在醫療、母嬰這些特別注重品牌價值的領域比較難實現,用戶們完全可以在看完社交平臺為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後,果斷轉向天貓、京東,在東南亞也可以轉向Lazada、Shopee等,因為買大品牌選大平臺,沒毛病。

而且如奶粉、尿片、洗浴用品等給寶寶用的產品肯定是沒有辦法跟大品牌競爭的,爸爸媽媽習慣將最好的給下一代,這個時候的品牌敏感度遠超價格敏感度,所以寶寶用的吃的都不是小品牌的突破口,要想掙脫牢籠必須另闢蹊徑。

一家叫Mooimom的臺灣母嬰店火到了印尼,正是因為它完美避開了在寶寶相關產品,深入服務孕期和分娩後的媽媽們,而且大力主張母乳餵養。於是產生了一系列孕期前後的媽媽們都會用到的爆款產品,從孕期服裝到集乳器,再到後來的孕婦鞋,滿滿的套路。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2. 流量必須要打開

在中國可能影視明星都忙著補稅了,在流量上的吸引力已經不是絕對的霸主,特別是母嬰類的,在消費者眼裡,可能一個公眾號裡的KOL都比明星效應更合適。但是在東南亞還是可以繼續在明星上面發力的,比如Mooimom跟當地Instagram粉絲過百萬的Tya Ariestya 合作後,銷量大增,為線上銷量的30%提供了導流。

母嬰類社交電商在東南亞怎麼突圍

印尼“寶媽”——Tya Ariestya


自營母嬰品牌還有哪些機會?

目前母嬰相關市場有3個大的方向在東南亞還有機會:

1、嬰兒用品,不是不能做,但必須要有鮮明的功能,避開跟大牌正面交鋒。比如有助開發寶寶智力的玩具或者主打純天然的衣物和玩具。

2、美容+保健,主要針對孕期內和孕後恢復,比如孕婦專用化妝品、護膚品和孕後修復的健身器材或者護膚品等。

3、有合理主題的垂類,比如主打特殊剪裁的舒適孕期服裝,主打母乳餵養的“媽媽喂”一類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