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他眼中的帕米尔,有一颗鲜活的心脏 |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什么事情沾上“新疆”

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曾在帕米尔高原支教的叶方舟说,

我愿意把自己的灵魂,永远留在帕米尔最惊险而动人的夏天

在刘湘晨这个纪录片导演眼中

帕米尔又是怎样的呢?

他镜头下的帕米尔

纪录片《太阳部族》

曾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上

连续播了四年

对于这个扎根新疆的著名导演来说

帕米尔有一颗心

它比风景还美

……

帕米尔高原众山纠葛,

乔戈里峰、慕士塔格峰……都在海拔7000米以上。

视线随便撞到的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

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

以山脊线为视点水平扫过,

帕米尔高原基本上不适宜人类生存。

只有众山夹持的或宽或窄的沟谷,

为人类、草木、动物和放养的牲畜留下了生存空间。

如此不适宜生存的严苛的自然环境,

容易引发一种追根溯源的思考:

人类在帕米尔高原的始居者是谁,始居年代又是何时?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摄影/吴穹

1

谁是帕米尔高原的原住民?

让人惊愕的是,

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发现的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一处烧火遗址。

距今12000年至8000年,

这是至今我们所知有关帕米尔高原

人类最早的点滴信息。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距今约 2500 年左右的拜火教遗址 摄影/包迪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塔吉克族现代墓壁画 摄影/刘玉生

据学者们判断,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

里海沿岸的原始印度-伊朗部族的一部分迁居帕米尔高原以及疏勒、于阗及龟兹地区,

该部族更早的原居地在辽阔的东欧草原,

多数西方学者将这一种族集团称为“雅利安人”。

他们与本地原始居民融合

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基本种族形态。

9世纪,回鹘西迁此地并与本土族群融合

形成了后来维吾尔族的一部分,

而留驻帕米尔高原的这一族群

没有受到突厥化进程的影响,

成为后来的塔吉克族。

可以肯定的是,

旧石器与新石器时期居住于此的先民,

无疑是帕米尔高原的始居者。

但依托帕米尔高原经营

最久、最为成功的,却是塔吉克人。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摄影/小强

塔吉克人创造了璀璨的帕米尔高原文化。

在东部帕米尔高原,

能看到塔吉克人的多种崇拜对象:

太阳、火、鹰、冰山、柏树、泉水、岩石……

2

面粉,严酷高原的生存敬意

在东部帕米尔高原,面粉的使用十分普遍。

肖贡巴哈尔节、皮里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

所有节日都会使用,

最极致的是撒面粉花,

以及在墙上用面粉绘出图案:

太阳、树、花毡和羊群等。

有一种特别的用法现在不太能看到了,

谁家生了孩子,

来看孩子的人会给新生儿撒面粉祝福。

等到孩子长大,

这家被撒了面粉的孩子

就会成为当初撒面粉人家的儿媳妇或女婿,

当年撒的一撮面粉就是婚约。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塔吉克婚礼上的吻 摄影/叶金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向天窗、墙壁撒面粉,期盼吉祥幸福,全家丰衣足食。摄影/包迪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在屋内墙壁上用面粉上图案祈福吉祥 摄影/包迪

塔吉克人的婚礼,唯一不变就是面粉的使用。

撒在新人和来客的肩头,

撒在彩礼或每一件陪嫁的东西上,

撒在新屋里或第一次启用的灶坑边……

撒过面粉后,

祈福和礼物原本的价值与蕴意才会被完整呈现并被接受。

在这个细节中,

面粉的天然属性因其对生存的直接意义

而被赋予最高的寓意,

每一个人都把内心

最需要表达、最渴望的一切都蕴含其中了。

特殊的高原环境,使面粉被赋予最高的价值概念

严格地讲,塔吉克人撒面粉的仪式,通常有三种,并在三种情况下使用。

抛撒的一色纯白面粉被称为“普图克”,

多用于年节喜庆场面和一般的社交往来之中;

“苏特尔赫”,是在面粉中混入了酥油,

专用于葬礼场合或前往麻扎的时候;

“帕塔卡支”,除了酥油,最大的不同是

在面粉中混入了东部帕米尔高原相对稀缺的柏树叶,

浓郁的香气接近藏地的煨桑。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傍晚各个村落在家族墓地拜火祭扫祖坟,保佑平安,风调雨顺。摄影/包迪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追忆逝去的亲人,祈祷平安吉祥 摄影/包迪

东部帕米尔高原,葬礼中多处会用到“苏特尔赫”。

尸体被抬出门之前,门外点一处火,

这时候会撒“苏特尔赫”。

面粉代表了塔吉克人农耕的极致,

而酥油则是塔吉克人高山游牧生活的极致,

以两种极致混合,为逝去的灵魂送行。

到了墓地,众人燃起火堆,

每个人都会捻一撮“苏特尔赫”抛撒入火中

混合了酥油的面粉会助燃火焰升腾,

浓浓的烟尘扶摇直上,几千米外都看得到,

相伴的是众人为逝者的祷告。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摄影/王毅楠

除了葬礼,

“苏特尔赫”的使用,

也遍布塔吉克人所有在麻扎举行的仪式与行为之中:

转场之前告别、远道来访、上门提亲,

或者皮里克节(即灯节)、古尔邦节,

人们都会来到麻扎,向圣者的遗迹,

向所有塔吉克人认定的自然与非自然对象,

向墓中的逝者表达心境。

“帕塔卡支”的使用很明确,就是牧场环境专用。

当地人以为,柏叶的香气能为牲畜驱除病害,

这使得“帕塔卡支”的使用非常广泛,

在整个牧季和畜群所到之处都会使用,

尤其是在转场最开始和每天大小牲畜出圈时。

在东部帕米尔高原,

塔吉克人对面粉的认知与使用,

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坚持与墨守,

一旦被触犯,虽没有明确的惩处方式或被谴责,

亦会让所有人惶恐不安,让所有人觉得被侵犯。

其实,

这源于极为深刻而久远的一种生存忧虑和恐惧,

直到今天,东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

都不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掉以轻心,

才会有通过面粉所表达的所有心结与诉求。

3

今天的塔吉克人

久驻东部帕米尔高原,

每天凌晨的早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个时候,

如果不是阴云密布,总能看到晨星闪烁。

持续一个小时的早祷结束,

天际渐渐透朗,由深灰、浅灰、泛白逐渐过渡,

最终能看到彩霞映红。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夏季的婚礼 摄影/连姝凝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塔吉克男人的见面礼 摄影/叶金

在吾守尔·尼牙孜老人家,

与数年前比较,

最大的变化是年近40岁的孙子们

马木提·达吾提、卡斯木·达吾提和买热买提汗·祖木来提

对早祷投入的态度。

不再是多年前跪在祖父旁笨拙地学语,

没有什么动静再能转移他们此时的注意力,

他们的诵经声已是屋里早祷能听到的最突出、最具质感的声音,

他们是包括祖母、母亲和妻子在内的各家女人们簇拥的中心。

老吾守尔是东部帕米尔高原仅有的一位在20世纪初外出求学的人,

从帕米尔高原东部边缘随驼队走到喀什,

单程就是一个多月。

后留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小学做教员,

再后来曾任“三区革命军”某骑兵团的参谋长。

这样的经历,

能看出老人家人生际遇有过多次离开帕米尔高原远去的可能,

但都被他放弃了,

最终相伴帕米尔高原东部边缘的几间石头房子度过一生,

他的目的只愿每天能静静地祷告不被打扰。

4

混成信仰,彼此相安无扰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打草贮藏过冬的饲草 摄影/包迪

在今天的东部帕米尔高原对面粉内在价值的一致认定,

对人际关系的高度关注和对火的由衷敬畏,

则是每一位塔吉克人不需要理解就能接受,

就能将其作为意识、心理和行为最重要参照的守则。

譬如,在吾守尔·尼牙孜老人家的屋后,

有一座被称作“其拉克”的麻扎,

相传早年曾有传道的圣徒夜宿此地。

每逢有远近来客和节庆时节,

人们都会在此聚集并履行仪式。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摄影/连姝凝

整个仪式中,

必不可少的环节是

点火和众人各捻一撮面粉

撒在火上并撩起烟火拂面祷告,

每人默诵的是伊斯兰教经文,

所用的形式却与伊斯兰教相去甚远。

实际上,作为世界最重要的通道,

东部帕米尔高原是多种文化往来与流传的走廊:

祆教、景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

其中,以伊斯兰教的传入最为纠结和典型。

由此,能够极形象地说明

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对接及所能发生的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变化。

阅读|这个导演的片子在美国连播4年,他在帕米尔发现了什么

▲ 摇篮曲 摄影/包迪

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

必须面对的首要前提就是东部帕米尔高原十分普遍的

多神崇拜、自然崇拜,这个历史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曾改变。

所以,就信仰的构成而言,

很难讲东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是纯粹的一神教。

由此种种,

构成东部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的混成信仰。

众神存在,

因心境和需求而确定一位倾诉对象并被附加多重寓意与功能,

换一种场景和需求会有另外一种对应,

彼此相安无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