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河南修武縣漢獻帝禪陵

漢獻帝是東漢末代皇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挾”的就是漢獻帝劉協。東漢王朝歷195年,共13位皇帝,帝陵保存至今的只有兩座,那是光武帝劉秀陵和漢獻帝劉協禪陵。可惜這兩座帝陵一座在黃河南岸,一座在黃河北岸,隔著滔滔黃水,遺恨千年。

中國歷史上,劉協是個苦命的皇帝,可謂“苟全性命於亂世”。永漢元年(189年)4月,漢靈帝駕崩,劉協同父異母的兄長劉辨登上皇位,史稱“少帝”。後來董卓篡權,廢黜少帝,扶持劉協登基,把東漢的首都從洛陽遷到長安。興平二年(195年)初,司徒王允用“連環計”讓呂布刺殺董卓。一時間朝中無主,李催、郭汜混戰,漢獻帝被他們爭來奪去,奔波不定。第二年,曹操把劉協接回洛陽,漢獻帝賜曹操節鉞,這標誌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代的開始。隨後,曹操逼迫劉協遷都許昌,改稱“許都”。為了復興漢室,劉協也數次抗爭,但均以失敗告終。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威逼劉協立其女曹節為皇后。五年後,曹操病死於洛陽,其子曹丕繼位。同年10月,在曹丕的淫威下,劉協被逼禪位,延續了405年的大漢王朝壽終正寢。劉協被封為有名無實的山陽公,封地在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14年後去世,葬修武古漢村。

6月10日下午在武陟縣遊覽過嘉應觀,即驅車來到修武縣。去修武的目的是第二天遊覽雲臺山。到了修武縣城,發現城市規模很小,還不如南方的一個鄉鎮。導航搜索,既無品牌快捷酒店,也不見像樣的賓館。一籌莫展之時,賀鐵虎說:“要問路,去政府!”於是導航到修武縣政府,有位姓龐的男子說:“修武最好的賓館是錦海大飯店。”導航到達錦海大飯店,房間設施很一般,價格也不貴,只有136元/間。不過有個大院可以停車。晚上飯店用餐,點了10個小麵餅夾回鍋肉,還有手撕包菜,西湖牛肉羹,味道很正宗,感覺還不錯。吃過晚飯出去,大院裡又來了三輛旅遊大巴,都是去遊雲臺山的。聽他們說,明天6點起床,吃過早餐上山。

第二天我們起得也很早,因為修武縣城到雲臺山有30公里。再說,我們還想順道去遊覽一下漢獻帝禪陵。用過早餐就上路了,到達古漢村還只有7點10分。漢獻帝禪陵在古漢村南面,有公路可達陵區。下了車,見成群的老頭老太走向陵區。詢問得知,他們都是去唸佛的。是否與劉協有關,不得而知。

順著陵區小道繞過一個土墩來到南面,看到一座青磚砌築的城堡式樣的樓閣。城樓底層擺著漢獻帝神位,門前放著一張石祭桌。上二層,靠一張簡易的木梯。想必此建築是漢獻帝靈堂。二層屋頂蓋的是藍色彩鋼板,看上去有些不協調。站在城樓前看,後面的土墩就是漢獻帝禪陵。雖不算高大,面積倒也不小。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漢獻帝陵前靈堂

城樓前面是一座碑樓,青磚包裹,雙龍鴟脊,裡面鑲著一塊石碑。仔細看,碑面刻著“漢獻帝陵寢”,上款: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暮春秋旦;下款:河北鎮總兵方成王普立石。碑樓旁邊立有一根

竹杆,上面是迎風飄揚的紅旗。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清乾隆年間立的墓碑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清乾隆年間立的墓碑

朝前看,不遠處是一座紅牆黛瓦的房屋。房屋體量不大卻是廡殿頂,完全帝王之家的風範。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漢獻帝祭殿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廡殿頂的祭殿

走進室內,杏黃色帷幕內是一尊漢獻帝塑像。塑像前擺滿意鮮花時果,頗為敬重。看起來,這應該是漢獻帝祭殿。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漢獻帝塑像

享堂前是一通方柱石碑,正面刻的是“修武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獻帝禪陵”;背面刻的是《修復漢獻帝禪陵記》,然而碑上文字已經模糊不清。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修武縣文物保護單位石刻

旁邊還有一通石碑,正面刻的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漢獻帝禪陵”;背面刻的是《漢獻帝禪陵簡介》:漢獻帝禪陵位於修武縣城東北的方莊鎮古漢村南,是東漢末代皇帝劉協(181—234)的陵園,以漢禪魏而得名。《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協,漢靈帝劉宏之中子,少帝劉辨之弟,中平六年(189年)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中平六年九月,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協為帝。初平元年(190年)三月遷都長安。建安六年(196年)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延康六年(220年),漢獻帝禪位,魏王曹丕為天子,奉協為山陽公,都山陽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魏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享年54歲,諡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陵區有劉康墓、劉瑾墓,不同年代的石刻,及古漢山石刻、祈求平安石刻等文物。1963年公佈為修武縣文物保護單位。……漢獻帝9歲登基,在位31年,為山陽公14年,憑藉自修醫術,為民醫治疾病,54歲壽終正寢,留下不少遺蹟和傳說故事。……漢獻帝陵是豫北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北依百家巖避暑勝地(即雲臺山風景區),南連海塘宮濁鹿城遺址,是研究漢魏歷史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2000年被河南省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有資料介紹,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公佈漢獻帝陵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隔五年, 我們在陵區沒有看到“國保”石刻標誌。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石刻

徘徊在禪陵區,樹叢中看到一塊舊石碑。雖然碑體已經殘缺,碑面文字大部還能看得清楚。碑題為《漢禪陵基址碑》,落款:大清雍正九年歲在辛亥秋九月上浣之吉。碑文說,漢獻帝陵區本很廣闊,但“積年來為居人隱佔侵作已業,止留居中一杯土,又為牛羊踐踏樵牧橫施。”“方今聖天子乘乾御極,百度維新,……我修武適值賢侯陳老父臺蒞事,親詣禪陵丈量,明白標以石柱,削奪土人積久之期隱而不顧也。”可見,到清朝初年,禪陵已經被侵佔得只剩一座小土墩了。陳姓縣令親自實地丈量,四周立柱,標明地界,以保禪陵永久。碑文還敘述了漢獻帝一生的遭遇,被曹操父子挾持,空無實權。還說,漢獻帝陵能有如此廣闊,並非曹魏之恩施,“陵地之基址廣廓,此必六朝唐宋以後,聖君賢臣特為之表正統,而仰僭叛耳。”碑文又說,這次勘明漢獻帝陵址,重修陵園“永始天理之正,人心之公,名分之嚴,歷古而不變。今而後觀斯盛世,可以寒權奸之膽,可以消覬覦之心,可以作有形之春秋,可以作無言之南董。”碑文由邑人張六計所撰。作者還作詩一首,以洩胸中感慨:

披史何須氣不平,到頭公道自分明。

漢陵春草年年綠,疑冢榛荊幾處生。

最後兩句說的是,漢獻帝雖然生前被曹氏父子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死後卻得到後代皇帝、賢臣的敬重。不像曹操到處建疑冢,連自己的墓都不知在何處。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清雍正九年立的《漢禪陵基址碑》

然而,有史料記載,作為亡國之君的劉協,能有善終,還是曹魏對他有測隱之心。劉協死後,魏明帝曹睿以天子之禮將其安葬。漢朝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一個“孝”字,魏明帝贈其諡號“孝獻皇帝”。劉協下葬之日,魏明帝在京哀衰素服,親率群臣致祭,盛讚漢獻帝“冠德百王,表功嵩嶽”。之後,賜漢獻帝陵為“禪陵”,設置正副職官負責管護。劉協子孫亦世襲山陽公爵,直到西晉末年。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修武縣漢獻帝禪陵,一個苦命的皇帝的葬身之所|鄭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