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自殺後才逐漸為人所知

推薦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自殺後才逐漸為人所知

又一個搞藝術的,死了才被人們知道。

沒關係,不妨礙我們也來吃一口人血饅頭。

2017年10月,青年導演、作家、編劇胡遷(原名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縊。四個月後,他的《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且被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

推薦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自殺後才逐漸為人所知


柏林電影節的特別提及算是個安慰獎,獎盃也與眾不同——一座精緻的大象雕像。胡遷的母親說,這個獎盃很貼心,“大象比熊大多了”。(柏林電影節的獎盃通常是熊)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遷的遺作,也是他的處女作。據說胡遷自殺,是因為他不肯按製片人的要求,把影片的時長剪短。他堅持以4個小時的版本上映,差點失去了影片的署名權。

因為胡遷的死,影片的版權最終回到了胡遷父母手中,也讓影片能夠完整的在柏林上映。據說製片商正在爭取讓影片在國內上映,也是4個小時,一刀不剪。

目前國內還沒有機會看到這部影片,無法判斷質量的好壞。出於好奇,我看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同名小說,這篇小說共五千多字,作者就是胡遷本人,收錄於他的中短篇小說集《大裂》裡面。

影片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不過小說的內容只佔影片很小的一部分,故事發生的地點,也由臺灣變成了中國北方。

據製片方說,影片由四個部分組成,最後留了個希望的尾巴。

但是看完原著,我發現所謂的“希望”就是扯蛋,或者是影片為了過審修改了結尾,因為這個故事根本沒有希望,只有絕望,甚至感覺寫出這種文字的人,難怪會選擇自殺。

這個“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絕望?答案就在小說裡面。

推薦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自殺後才逐漸為人所知


小說《大象席地而坐》的風格,有點像《三重門》、《草樣年華》這樣的頹廢文學,主人公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道德感,他生活窘迫,靠朋友的救濟度日,還把朋友的老婆睡了,害朋友跳樓自殺。

主人公的職業是編劇,也許投射的就是胡遷自己。他憤世嫉俗,像個刺蝟,覺得玩木雕的民宿老闆裝逼,對講方言的長途司機破口大罵,總之看誰都不順眼。

不被社會接納的主人公,聽說動物園裡有一頭坐著的大象,任憑遊客怎麼逗它,這頭大象也一動不動,非常有個性。

“它他媽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在那,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靜坐的人類很常見,大象可從來沒見過。主人公很好奇,於是長途跋涉來到了動物園,翻過柵欄,發現了真相:原來這頭大象不是有個性,是它的後腿斷了。

大象的腿怎麼會斷?看完這個故事,我特地搜了一下新聞,發現斷腿的大象在東南亞一帶很常見,有的是踩了樹林裡的地雷炸的,有的是被訓象師打的。不知道胡遷是不是也看過類似的新聞,才寫出這個故事。

大象為何席地而坐?因為它被人類打的站不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