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

有一位媽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前幾天,她兒子幼兒園組織到郊區秋遊,在外住宿一夜。

沒想到當天晚上,老師就要她把兒子領回家。

理由竟是:兒子一直哭鬧著要媽媽抱著睡覺。

看到兒子被“退貨”,她滿心委屈。

後來和老師詳談才知道,孩子在集體出遊時問題多多:嫌書包太重不肯背,吃葡萄不會剝皮,不和小朋友一起收拾餐點垃圾,自己的水壺衣服丟三落四……

她無法理解,在自己眼裡,能歌善舞,讀寫算樣樣行的兒子,怎麼就成了老師嘴裡“能力奇差”的孩子了。

親子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

的確,這個孩子擅長英語、鋼琴、舞蹈、奧數,各種才藝傍身,成績不俗。

而這位媽媽奉行的理念就是:能幫孩子解決的事情一律不留給孩子做,決不能讓孩子在學習上受到干擾

不得不說,和這位媽媽想法一致的父母不在少數。

生活即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網上有這麼一段視頻:西安一家砂鍋店裡,4歲男孩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主動幫忙收拾碗筷,還拿抹布把桌子擦乾淨。

雖然動作還不熟練,但他認真的樣子讓不少網友直呼“太懂事了”。

的確,4歲的年紀可能很多孩子還被父母追著餵飯,但這個小男孩已經在耳濡目染中瞭解了參與勞動的價值。

哈佛格蘭特研究結果表明:

我們所希望的孩子成功,並不是來自於多早學了多少單詞、參加多少輔導班,反而是來自於“讓他們從小做那些看似瑣碎甚至沒用的事情,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這樣的瑣事,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

讓孩子學會分擔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孩子學習已經夠緊張了,哪裡有時間去勞動?

這其實是父母在潛意識裡認為知識學習比做家務更重要。

甚至有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和才能,任何家務都不讓孩子做。

而在一些國家,孩子做家務是一門必修課。

在丹麥,每所小學都配備專門的教室,讓孩子學習烹飪、房間整理等;在德國,孩子從6歲開始就必須學會幫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買東西;在日本,學校開設了家政課程,凡是孩子可以勝任的,都交給孩子去做。


親子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


正是從捲起袖子做家務開始,孩子有了幫助父母分擔、做事的機會,才能生髮出孩子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


孩子進一步 大人就退一步

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獨立成長理論”中曾談到: 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擁有自由。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孩子只有在生活中一點點累積,才能學會直面挑戰,承受壓力,與人合作,收拾殘局。

這就叫成長。這才是父母真正負責任的教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