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电影产业化已降,国产电影艺术片的现一直差强人意。换句话说,历经近10年的市场洗礼,国产艺术电影以乎始终没能在市场中找到一个真正能属于自己的位置。虽然近些年来,艺术片的创作并没有停滞包括时有不错的作品出现--例如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与2009年王全安的《团圆》,但在市场接受程度与观众的认知层 面上却大都乏善可陈。在这个意义上,电影《观音山》的出现,就给 2011年度国产电影的创作平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电影《观音山》于2011年3月4日在全国上映,首周末3天全国 票房突破200万元,力压《将爱情进行到底》成为当周的华语片票房 冠军。而2600万元这个数字,也创下中国文艺片首周末票房的第二高度--2010年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首周末4200万元,创下历史纪录。截止2010年年中,该片 票房达到7800万元,以1000万元的成本,成为近年来国产电影投人产出比最高的一部电影之一, 并在这个层面上,打败了其时热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 《观音山》取得的成功,可以从各种意义上进行解读,而该片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则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影片主题超凡脱俗,叙事简洁明快,结构匀称严谨 ,细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鲜活而具备时代特点,艺术现独特而富有个性,堪称近年来国产电影 难得的佳作。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好电影乃至好故事的标志并不在于情节要有多么离奇复杂 而在于能否为影片的叙事找到一 个可以深人开掘且具备一定戏剧 张力的切口。电影《观音山》以 三个社会青年高考失意后的颠沛 生活为开始,通过女歌手南风 (范冰冰饰)在酒吧演唱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和原居住地遭遇拆迁的事件,使这三个年轻人的生活与因 一次意外而痛失丈夫、爱子的常月琴(张艾嘉饰)发生勾连。房东与 房客的身份属性,只是双方外在客观立场的界定,而彼此因年龄、阅 历、观念而产生的各种精神上的冲突、对立,オ是入物关系中矛盾的 焦点。唯一相同的是,他(她)们都一样承受着不同的心灵煎熬。而导演李玉,则试图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描述、解析这种虽有年龄差异,却无本质不同的心灵创伤。 与李玉之前因种种原因被禁映的《苹果》相比,《观音山》在 叙事层面上显得更为理性也更为成熟。导演显然已接受了《苹果》 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某些“”而带来的教训,在操作上小心谨慎, 尽管影片牽涉到青年男女“同居”的情形,也用一种事实上的“分居”加以巧妙处理。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茫茫尘世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痛,因此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在某种意义上就变得异常艰难。三个年轻人的介人,既打破了常月琴原有生活的节奏,也在观念上使双方产生了深深的齟語和对立。导演 从生活出发,注意由生活习惯上提炼细节与构筑冲突。影片前半段,李玉把双方在生活习惯与细节上的冲突,作为带领观众入戏的着眼 点,建构整个故事的情节走向。大量真实而鲜活的细节,即使影片 炒趣横生,又使剧情不断深化。比如:常月琴因早起练声把青年人 吵醒而遭到肥皂倫换成成人影碟的恶作剧,然后常月琴马上就用给 肥皂“算命”的方式加以报复;再比如丁波因手纸用完把常月琴的 报纸用来给南风“方便”,而致使自己的牛仔裤被做成了“报兜”。 所有的情节其实都在为最后的冲突一一发现常月琴的事故车一进 而发现她的“隐私”而使双方彻底反目,并为常月琴的自杀所作的 铺垫。也正因为如此,影片前置的南风因失手误伤客人而被追讨2 万元,而致使丁波无奈偷钱等一系列的冲突就具备了充分的合理性。聪明的编剧,总是能通过情节的设置与细节的提炼,让叙事达 到既删繁就简又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不仅会使叙事流畅简洁,同时 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大影片的信息量,从而使整个剧 作生活气息浓厚,最终实现塑造人物、呈现主题的目的。而反观时下的许多影片,在叙事上的毛病则大多在于情节发展往往与人物性 格刻画关联不大甚至脱节。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观音山》在叙事上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编导能在剧情的有序 发展中,以精湛的情节设置和细节提炼,忙里偷闲一般,让影片的 主要人物,不仅都有各自的“前史”,而且其性格刻画的起伏落差也 都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清晰立体。 其中,丁波因母亲早逝,特别是在母亲的昏迷之际父亲不在身边而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此外,他对南风的感情,也一度因为自身 在经济能力上的卑微而浅尝辄止,始终不敢达自己的真爱。南风 则因父亲酗酒和母亲时常遭受家暴而离家出走,并对丁波对她的冷 落而郁闷痛苦。肥皂因身材肥胖及性格儒弱而时常遭人欺负。常月 琴则沉祸于失去亲人的悲恸中不能自拔。导演把这一切结构交织在 一起,让这四个灵魂在不断碰撞的现实际遇中,交相撞击,彼此点 亮,最终实现了各自的救赎。整个叙事过程齐头并进,没有太多外 在的戏剧冲突,完全依靠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来推动人物命运的 走向和彼此关系的变化、融合。于是,观众就看到了南风和丁波最后终于走在了一起,并在水下完成了“性爱”;看到了丁波对父亲的 有限的一点理解;看到了常月琴最终走出了个人的那个阴郁的世界 即使是因偶像迈克尔杰克逊的死去而痛不欲生的肥皂,也在重建庙宇的劳动中变得乐不可支。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我一直认为:常月琴这个人物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也是导演 李玉对这部电影的重心所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个人物和人物 的最后结局,才使影片的主题深刻而脱俗,并超越当下一般商业/ 艺术电影的“喧器”和“纤细”,显现出一种难得的大气和恢弘。 常月琴不在一个人孤独了。她似乎融进了年轻人青春叛逆、狂 放不的生活。在片中我们看到: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代人一一房东 与房客,不但终于可以坐到一起吃饭并有说有笑,而且还一起出 游一开着那辆曾经让常月琴痛不欲生的事故车,来到了宁静飘逸 的观音山。如果说,影片中常月琴 的第一次自杀,的确是因为 对生活心灰意冷而失去了活 下去的勇气,那么她在观音 山上的轻盈一跳,却恰恰是 为了更好的“活”在青 山绿水的陪伴下,与她的亲人们重逢并永远不再分开。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诚然,对生命本质意义的重新诠释,并不意味着就能对现实的 一切际遇完全洞悉并具备具体的示范意义。它只是在形而上的层面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活法”,一种超越现实层面,对人的生命 与灵魂的观照,一个以艺术形式而呈现的有关生命、生活的一个巨 大的悖论。但也恰恰在这个意义上,导演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角 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好看的故事的同时,能让我们在庸常的现实生 活中回归内心,思考并审视我们活着的意义。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观音山》:好电影是对灵魂的触摸,彰显人生的积极意义

导演李玉曾说:“观音山只是一个车站的名字,用之于影片,就像陌生人到了这一站,大家彼此相识,彼此相爱;到下一站,大家可能又开始各自的人生方向。”这句话让人想起影片的结尾:火车再一次行进在山道上,三个年轻人再一次迎风兀立,当影片在渐行 渐远的镜头拉开中即将结束时,我们发现,那镜头已不再摇晃,而是平稳地定格在隊道的出口,那里有三个年轻人青春的剪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