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與BIM的三重製約

市場需求與BIM的三重製約

客戶不同部門對於BIM的需求各不相同,試想一下,所有干係人都有各自對於BIM的需求,這些需求涵蓋了項目全生命期,他不是僅靠設計公司就能完成的,畢竟設計公司的長項是設計。成本算量、工程管理、施工運維等知識缺乏,指望設計公司通過一個BIM工具就搖身一變成萬能公司,這是不太現實的,這也是BIM現在廣受詬病的地方。

這些需求裡面,有些是比較實用且可以(已經)實現的,如BIM算量、虛擬建造等;有些則還在探索中,比如結合企業自身特點的BIM管理雲平臺,這類需求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要改變又有生態(利益格局),所以推進很困難;還有一類就是國內軟件還跟不上,國外有成熟軟件,但不適合國情,比如運維軟件,這類需求還需要行業進一步發展來解決。

筆者承認,BIM只有實現了項目全生命期的運用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但是在當下,BIM還面臨諸多的問題。

市場需求與BIM的三重製約

理想與現實之間,相隔的只是那幾百米的距離

市場需求與BIM的三重製約

BIM人員能力:BIM從2012年開始火起來,到現在不過5年時間,高素質的BIM人才還沒有培養起來,目前最多的都是應用型人才。具有全局視角,具備工程和計算機開發跨界能力的高端人才行業還很匱乏,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政府出臺標準、工程運用推廣等方面的困難;

行業技術瓶頸:目前主流BIM平臺軟件都是國外的,這些軟件的共同特點就是需求響應特別慢(國外廠家面對的是國際市場,對於國情需求,相應自然就慢),目前還沒有國內自主研發的平臺類軟件,我們國內現在能做的都是基於這些平臺提供的API做二次開發插件,功能是有限的;

實施責任主體:如前所述,項目全生命期的BIM運用,不可能由一家責任主體實施完成(目前的認知部分還停留在設計搞定所有),而是通過BIM數據的有效傳遞,讓參與項目全生命期的各方主體都能共享信息,協同互動,各司其職。但現實中要各方責任主體協同互動,需要制度環境、法律法規的等一系列行業環境的支持,目前還不完善,比如採用總包合同和清單報價對於BIM的運用需求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