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虧損8.57億!從虧損的數字看企業的發展合理嗎?

最近,隨著瑞幸咖啡一份融資文件中數據的外洩,"小藍杯"引虧損而遭致的質疑聲音多了一些。

根據媒體曝光的瑞幸咖啡B輪融資商業計劃書顯示,前9個月,瑞幸咖啡累計銷售收入為3.75億元,毛利潤為-4.33億元,淨虧損8.57億元。對此,瑞幸咖啡官方回應,可以肯定的是,全年虧損額會遠大於這個數字。在行業寒冬裡,或許這個虧損的數字把業界嚇壞了,一邊是8.57億元的虧損,一邊是一年飆升到22億美元的估值。對於看似分裂的現象,外界產生一些疑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問題是,一些自媒體的報道不夠專業,指手畫腳,沒有專業財務層面的成本結構概念和商業邏輯的考量,就隨意下結論,帶節奏,讓人看了有不吐不快的感覺。這篇文章,我們從三個方面去分析下行業裡對瑞幸咖啡的誤解。

瑞幸咖啡虧損8.57億!從虧損的數字看企業的發展合理嗎?

首先,靜態運營數據對比是嚴重錯誤的!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從零起步的品牌,從最早的產品冷啟動到投入大規模廣告,產生用戶轉化、沉澱,然後是高頻的復購率,貢獻規模性、持續性的收入,早期都會有個爬坡的過程。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做一家手機品牌,前期要招兵買馬,研發和設計產品,零部件的供應鏈要提前跟上,開模、找代工廠生產。可能前期投入了好幾億元,產品都不會批量上市。

對過去講究輕資產模式的互聯網創業企業來說,前期的沉沒成本和進入門檻可能沒那麼高。但恰恰,瑞幸咖啡雖是咖啡界的輕資產,但是相比純互聯網公司肯定還是重資產,需要線下選址、開店、營銷拉新,然後產生咖啡的杯量,這個"爬坡"的週期可能就更長一些了。

為什麼講清楚這個道理呢?因為針對瑞幸咖啡虧損的8.57億元,有人煞有其事地與星巴克運營了長達18年的門店數據做對比,從門店數、單店咖啡杯量產出、單杯成本,甚至是推演瑞幸咖啡單杯銷售價格多少才能實現盈虧平衡。看起來貌似很專業,其實拿瑞幸咖啡0-9個月的整體運營數據,靜態地分析和推斷運營指標,完全忽略了早期開店、獲客、杯量爬坡的過程,就此得出來的結論,自然是錯出十萬八千里了。

換句話說,瑞幸咖啡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22個大城市建立的2000家門店,不是一天建成的。在門店密度不夠的情況下,瑞幸咖啡不會大規模地進行拉新動作,因為會影響用戶體驗,也無法轉化為單量。所以我們看到一個數據,前四個月試運營期間,瑞幸咖啡賣出了500萬杯咖啡,用戶是130萬;七個月份時,瑞幸咖啡的總杯量是1800萬,用戶350萬;11個月後的數據是,門店數量2000家,咖啡總銷售杯量超過了8500萬。

這種加速度的勢能是不是就很清晰地能看出來了。更通俗地講,瑞幸咖啡後面的1200家門店是在後四個月完成,而前期門店的投入成本巨大,短期內銷量並沒有跑起來。這個過程,拿前9個月的809家門店的運營指標和效率與星巴克成熟的3000多家門店去對比,就是明顯的錯誤。而更客觀的對比方式,可以拿瑞幸咖啡一個60平米的快取店和星巴克的200平米的標準店相比,恐怕會更接近真相。

其次,8.57億元的虧損並不多,明年就會縮減!

面對一個新興紅利釋放的市場,唯快不破是最好的佔領辦法,短期內砸入巨資,圈定規模性用戶,然後建立起行業准入壁壘。這麼搞,自然會讓財務數字很難看,所以瑞幸咖啡才有了8.57億元的虧損。

不僅僅是瑞幸咖啡,比如京東前期打價格戰、投入百億元自建物流,上市第三年才實現了盈利,至今還不穩定;再者是已上市的小米,2018年Q1經營淨利潤為16.99億元,之前那麼多年一直在虧損;還有一個極端例子,美團已經上市了,但哪怕到今天還在鉅額虧損中,原因是受競爭激烈影響,外賣、酒旅等擴張板塊補貼燒錢一直沒停止。但你能說美團沒有價值,將來不會盈利嗎?顯然是不對的!

瑞幸咖啡打出的新零售咖啡模式,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實現了全國2000家門店佈局。在重點城市核心區,瑞幸已能做到500米範圍內的100%覆蓋,用戶步行5分鐘就能觸達。幹了這麼大的事,才虧損了8.57億元,跟那些輕資產模式,動輒虧損上百億元的滴滴、美團們比,這成本結構控制的已經相當逆天了。

其實,前期虧損主要由用戶補貼、單量爬坡和建設門店造成,咖啡杯量的規模性沒有起來,收入自然會少很多。而這兩天曝光的瑞幸咖啡的財務數據中還有一個數字,可能被忽視了。瑞幸咖啡前9個月的收入是3.75億元,但公司預計2018年的全年收入為7.63億元,後三個月的收入比前面9個月加在一起還要高出一截。可見,後面幾個月的虧損幅度已經在減少了,主要是前期投入所產生的。

而隨著門店運營進入穩定狀態,並持續提升效率,成本結構會進一步改善。有消息稱,現在瑞幸咖啡每天的杯量在100萬左右。試想,如果用戶復購率提升,拓展更多的線上、線下等多元消費場景,不受門店空間的限制,日均單量拉高到500萬杯,成本結構馬上就會發生大的改變,甚至短期就會碰到盈虧平衡點。

外界擔心更多的是,接下來瑞幸咖啡的虧損是不是會持續下去?

回答這個疑問要看兩點,一是用戶補貼能不能減緩,這一點,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透露過,用戶補貼是短期佔領市場的既定戰略,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仍需要採取補貼策略,但會適度調整力度。瑞幸咖啡CMO楊飛在朋友圈透露過,新零售咖啡碰到的對手普遍比較溫柔,沒有單車、網約車、外賣那麼殘酷,所以補貼不會是無底洞;二是,除了咖啡外,還可以拓展輕食、果汁、便當等品類,瑞幸咖啡也確實是這麼做的,能創造更多的收入,單用戶的客單價會提高,邊際成本也進一步降低。

再者,1200萬用戶和現象級的品牌,你再造一個試試?

其實,在互聯網紅利消失、用戶獲取成本不斷攀高的前提下,瑞幸咖啡能在一年時間裡獲取1200萬消費用戶,已經屬於高手了。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算過一筆賬,現在多數互聯網領域的人均獲客成本是200-300元,互聯網金融已經是500元的高地了,按總杯量計算,瑞幸咖啡平均每個用戶獲客成本才不到80元。其實朱丹蓬也沒有除去門店硬件前期投入的成本,如果除去這些,瑞幸咖啡的獲客成本估計也就20-30元。與同樣是O2O模式網約車相比,一家非常低了。

當然,這與瑞幸咖啡在操作"裂變營銷"上有豐富經驗有關,採取了"買一贈一"、"買五贈五"的優惠策略,以及紅包裂變、拉新獎勵、IP裂變等一系列社交裂變的拉新手段,將大部分廣告費用拿來作為用戶補貼,激發老用戶分享好友拉新,大大降低了用戶成本和市場投入費用。

瑞幸咖啡虧損8.57億!從虧損的數字看企業的發展合理嗎?

此外,瑞幸咖啡的品牌勢能已經起來了。現在,無論是街頭採訪一些白領、年輕用戶人群,還是互聯網圈子裡,只要提及luckin的名字,幾乎知曉率90%以上。而早期通過引入湯唯、張震兩位明星代言,塑造'小藍杯"不走尋常路的品牌形象,正逐步佔據用戶的心智,提升了黏性和忠誠度。這一點從復購率指標上確實能看出來,老用戶復購率超過了80%,這既是對咖啡性價比、品質的認同,更是品牌張力的作用。

所以說,即便瑞幸咖啡停止了補貼,老用戶的消費習慣依然會持續,不會停止消費。只不過,目前來看,還需要用戶體量繼續擴大,把雪球繼續滾大,把行業競爭壁壘進一步抬高。

瑞幸咖啡虧損8.57億!從虧損的數字看企業的發展合理嗎?

最後想說的是,現在談瑞幸咖啡的虧損數字,都是不科學的,更是不客觀的。更何況,瑞幸咖啡的創始團隊來自於神州優車,都有上市公司財務背景和運營經驗,經歷過完整的經濟週期,在宏觀經濟、資本市場把握方面都是老司機。剛剛融過資的瑞幸咖啡披露,資金賬上還有近3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可謂彈藥充足。因此,千萬不要把瑞幸咖啡跟那些85後、90後創業的毛頭小夥去做對比,如果是商業邏輯不清晰、持續虧損的買賣,相信這幫老司機也不會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