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裁員、拋貨,拿什麼拯救農機企業?

前段時間,一拖股份發佈了2018年度業績虧損公告。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41億元,同比減少23.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報虧13億元,同比減少2400.5%。

一拖股份在2018年8月首次出現由盈轉虧的慘淡局面。公司在2018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1—1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2.5億元至-15.5億元。年報顯示,一拖股份2018年營收已下滑至上市當年(2012年)的一半,自2012年迴歸A股以來(2012年至2017年)賺的利潤之和,還不夠去年這一年虧的。作為共和國農機工業的“長子”和拖拉機行業的龍頭企業,有著60餘年發展歷程的一拖股份似乎正在經歷著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嚴峻的經營形勢。


虧損、裁員、拋貨,拿什麼拯救農機企業?


去年以來,京東、美團、網易等各大知名企業裁員消息不斷,經濟下行背景下農機企業似乎也不例外。農機市場持續不景氣,大小農機企業為減少成本,不得不開始裁員、減少生產甚至拋貨。

行業低迷,企業生存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不是虧損就是裁員,是什麼原因造成當前農機企業經營困難的局面?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市場需求不足。我們都知道,近兩年農機市場飽和嚴重,尤其是拖拉機和收穫機領域下行壓力明顯增加。據統計,2016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7245.59萬千瓦/132306.92萬馬力,畝均農機總動力達到了0.48千瓦/0.654馬力;全國擁有各種拖拉機2317.02萬臺/37407.06萬千瓦,相當於每87畝耕地擁有1臺拖拉機;2016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為3.628億畝,水稻4.543億畝,擁有稻麥聯合收割機142.83萬臺,平均每254畝小麥、318畝水稻配備一臺聯合收割機,增長的空間不大;玉米麵積為5.514億畝,擁有47.39萬臺玉米聯合收割機,平均每1163畝玉米配備一臺聯合收割機,增長空間有限。從2016年到現在,市場保有量繼續增長,主流農機產品市場已達到飽和狀態,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

惡性競爭,同質化嚴重。不得不承認,多年來農機市場充斥著大量中低端產品,企業間跟風、仿冒現象十分普遍,產品同質化嚴重而創新力不足,粗製濫造層出不窮;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一些專注增加科技投入、堅持自主研發的良性企業因此受到影響,成為了被驅逐的“良幣”。

產品結構單一,有效供給不足。當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環節機械化已達到一定水平,但丘陵山區、經濟作物、畜牧養殖等很多領域還存在空白點,農業生產的很多關鍵環節缺乏適用機械。這主要是由於農機行業研發創新能力及小眾產品技術積累起點低、存量小,滿足小眾市場新興需求的能力不夠等。大多企業扎堆在主流農機產品領域,結構單一,市場飽和後經營受到阻礙。

最後要說一下農機補貼。十幾年來我國農機工業的“黃金”發展離不開2004年開始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然而,本是強農惠農的好政策卻讓部分農機企業找到了投機取巧的方法。在補貼政策實施的前十年,農機產業投資可謂趨之若鶩,紛紛奔著“補貼資金”這個大蛋糕而來。農機企業數量迅速增長、農機產量迅速增長,而高端產品卻沒有同步迅速增長。曾經有業內人士假設:如果取消了補貼政策,有哪些農機企業會順利生存下來?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等到有一天,農機企業不再依賴農機補貼,而是讓政策發揮原本的作用,讓農民受益的同時享受全面機械化帶來的便利,到那時,此時“弱不禁風”的農機企業會真正強大起來,行業才有望走出低谷,跨入發展正軌,我國才能真正實現“農機強國”這一共同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