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日有食之|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13 日有食之|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魯姑息執政的第三年。

本年春,周曆二月初一,發生了日食。

《春秋》此處的原文是“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我們前面說過,王二月是周曆二月,可以試著自己換算一下。己巳,則是通過天干地支記錄的日子,我們現在農曆的日曆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述。日有食之則是指日食了。

春秋一共花了10個字來記錄這件事,平平淡淡,不留意可能就漏過了如此重要的瞬間。因為對於春秋來說,日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在之前,春秋肯定也有很多記錄,只是現在我們看不到這些記錄了,但是我們能推想出來。在之後呢,春秋還有很多這樣的記錄,所以對於春秋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

可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容我在這裡稍稍的激動一下。這是《春秋》的第一次日食記錄,也是世界上可以考證的最早的,可以通過天文手段確定的文字記載。說起來很繞口啊,但是肯定是第一了。這次日食發生在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是一次日全食。

《春秋》全書共記載日食三十六次、天琴座流星雨一次、哈雷彗星一次,除了三次日食(其中還有兩次懷疑是錯簡或誤記),其他全部和今天通過天文學推算的一致,這是古人無法偽造的。可以確定這些記錄是基於當時人親眼所見,《春秋》的信史地位也因此確定。

雖然這本書寫的非常簡練,**雖然這本書很久遠,雖然這本書到現在關於它的作者,關於它的成書時間到現在都有很多爭論,但是它是信史,是可信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春秋記錄日食,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大概來說,前一百多年間,平均每八年記錄一次,而且記錄的時候不會書朔。所謂朔,就是每個月的初一,日食一定是發生在初一的,可是古人不知道啊,有時候曆法出錯了也就不會指明這次日食是在初一。可是後一百多年間,平均每四年記錄一次日食,且大多數時候都會在日子後面書朔,這就說明,古人發現了日食會在初一發現的規律,並且通過觀測進行了驗證,由此,後面的那些曆法很可能通過日食重新校驗,因此記錄就更精確了。

腦洞時間我們在春王正月的時候就說過夏正,商正,周正,春秋的記錄都是以周正來記錄的。每當我們聽到三月,就要先換算成農曆一月,農曆與現在的公曆又有相差,算來算去也算不清到底是什麼日子。

那麼現在既然有了日食,這些日食又是可以通過天文計算去推算出時間的,我們是不是可以以這已確認的這三十三次日食為基點,將現在《春秋》裡所有的日期轉換成公曆呢。如果這樣的話,現代人看起來是不是會更容易和今天的時令日期關聯起來。

這點其實有個非常大的障礙,就是古人的歷法有錯誤,很多時候甲子和甲申都傻傻分不清楚,不知道是因為由上面傳下來的時候記錯了,還是一開始曆法就錯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把這三十三次日食中的某些日子精確下來,可是去推算每一個具體時間時都會遇到具體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只能想想而已。不過呢,有志者可以嘗試一下。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