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中國降準,美聯儲放鴿,兩國不謀而合救市

一夜之間,中國降準,美聯儲放鴿,兩國不謀而合救市

央行網站1月4日消息,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此次降準並非“大水漫灌”,而是穩增長重要措施。分兩次實施與春節前現金投放節奏相適應,有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19年每季度仍有降準可能,全年約有200個基點的降準空間。

此次降準與往前幾次,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與以往相同之處,在於非“大水漫灌”的精確、定向降準。

本次降準的目的就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流動性偏緊、利率居高不下和融資難等背景下,穩增長的重要措施。降準置換MLF具有明顯定向性,大型銀行是主要置換對象,結合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標準調整後主要的大型銀行可能都順利達到第二檔,仍然體現出本次降準操作向小微企業傾斜。

此前,一直又聲音認為降準是“大水漫灌”。對於這些批評,我認為不值得一駁。一方面,降準是增加貨幣供應,而在金融市場中,貨幣的數量與價格是受供求雙方面因素決定。只看供給不看需求,便說“大水漫灌”,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此次降準1個百分點,根據中信證券測算大概釋放1.5萬億元,但是一季度MLF到期有1.44萬億元,而降準釋放的資金是用來對沖MLF,因此可見並沒有什麼多餘的資金會流入銀行間貨幣市場。

降準後MLF到期不續作,這樣可以使得原先用做MLF抵押的債券更多的騰挪出來,進入市場流通以及交易。債券市場的供應會增多,因而收益率可以下行。因此,降准以置換MLF,實際上會引導資金市場的成本下降。用更便宜的錢替換比較貴的錢,定向引導資金流向實體、降低實體融資成本。

但是,此次降準又此前又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此次的力度超過以往。

此次一次性降準兩個0.5個百分點,共計1個百分點,而歷史上大多數是一次降準0.5個百分點。本次降準並不出預期,而降準的力度是超出預期的。因而市場還是有所反應。昨日盤中銀行、券商等金融股普漲,拉動大盤明顯上漲。

首先,每月5日、15日和25日是銀行繳準時點,降準均在此三個時間點正式實施。

其次,1月15日是企業集中繳稅日,且當日有3900億元MLF到期,存在約1.5萬億的流動性缺口,因而在15日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約7000億-8000億元資金。

再次,1月25日臨近春節,公眾現金需求旺盛,當日降準0.5個百分點繼續釋放約7000億-8000億元資金。

當前短端利率接近8月的低點,儘管目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央行還是不會讓流動性過於充裕,使得利率過低。第一次降準50基點可以釋放一定資金,在動態保持短端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不會衝擊利率底線。第二次降準50基點後是用於對沖春節之後資金面緊張的態勢。

二、美聯儲首加息預期首次鬆動

與中國降準不約而同的是,美聯儲2019年第一次亮相,卻也透出了利率鬆動的跡象。

美國東部時間4日週五,鮑威爾、耶倫和伯南克三任美聯儲主席出席美國經濟學會的亞特蘭大年會,討論貨幣政策和美國長期經濟前景。在上月美聯儲公佈加息決議當天舉行新聞發佈會之後,這是鮑威爾首次公開表態。

此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一改半個月前對市場的“冷漠”,強調政策並不死板,表示視情況可能改變收緊貨幣的步調,試圖緩解市場擔憂。這次安撫市場看來有一定成效,盤中美股高漲、美債收益率下跌。

鮑威爾對市場反應和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縮表)的言論與上次有明顯不同。這次他強調政策靈活性,除了重申政策路徑不是預定的,還稱聯儲在傾聽市場的擔憂,若縮表的確是擾動市場的主因,不會猶豫去調整縮表,同時表示對加息有耐心。

然而,就在兩週前美聯儲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鮑威爾還在明確表示聯儲此前決定縮表處於“自動駕駛”狀態,“我沒有看到我們改變這點”。他否認市場下跌受縮表影響,認為縮表不是干擾市場的一大因素,說縮表“沒有製造重大問題”。

鮑威爾講話期間,本已在非農數據公佈後走高的美股漲幅進一步擴大,北京時間5日零點過後,道指一度漲超690點,盤中同納指和標普集體漲逾3%。美債價格走低、收益率回升,10年期美債收益率盤中升破2.65%,日內至少漲逾8個基點,創約一週最大單日漲幅。

而上次,在鮑威爾表示聯儲縮表的步伐不變,縮表未明顯干擾市場後,美股跌幅迅速擴大。12月19日當天,道指振幅接近900點,收盤跌入熊市,和標普齊創新低,2年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分別創四個月和七個月新低,5年與1、2、3年期美債收益率曲線全部倒掛。當時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反應顯示,市場認為聯儲還不夠鴿派。

美國總統川普對美聯儲的政策之不滿由來已久。在2018年的最後三個月裡,川普曾十多次公開“炮轟”美聯儲加息政策。在12月加息後,又傳聞稱川普要“炒掉”鮑威爾,後被白宮否認。

此次鮑威爾重申看好2019年經濟數據的表現,他還提到與特朗普可能的會面,稱還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安排,並表示即使特朗普要求,他也不會辭職。上次他只是說,聯儲決策不受任何政治考量影響。

那麼,究竟是迫於總統的壓力,還是看到了2019年股市下行的潛在可能,抑或是出於什麼因素,導致了美聯儲此次對於加息暫緩的表態呢?我們不妨看一下歷史上最近一次美聯儲暫緩加息之後,美國市場發生了什麼。

三、降準非“大水漫灌”,暫停加息也難救股市

記得美聯儲上一次加息週期是在2004至2006年。

2006年8月,當時的美國聯邦市場公開委員會(FOMC)宣佈暫停加息,維持聯邦基準利率5.25%不變。而此前加息進程已經維持了2年。

加息並不是導致股市下跌的原因,相反停止加息才預示著未來可能出現更大的波動。

利率上行,對任何資產價格的影響都是負面的。但利率的影響,並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溫水煮青蛙。只有利率的持續變化,才會對資產價格產生實質性影響。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上一次美聯儲加息的過程,正是與美股和美國地產繁榮相同步;而隨著2006年8月加息暫停,房價率先見頂,美股在一年後見頂。

美股最近9年的牛市,最大的主推手是大股東回購。而回購資金的來源,一方面是公司賬面盈餘,另一方面就是極低利率送來的廉價貨幣彈藥。當利率開始上升,如果股市還在上漲,那麼預期資本盈利可以抵抗債務,回購仍然會持續。只有當股市下跌形成預期,並且利率上行預期不變的時候,股市才可能掉頭向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自2016年底美聯儲便開始退出QE,但到了2018年10月份美股才正式開始下跌的原因。這裡的滯後邏輯,值得我們反覆推敲。

同樣地,中國2018年曾經三次降準,而伴隨著降準,股市在持續下跌。原因一方面,根據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降準的資金用於銀行置換MLF,並未對整個貨幣體系注入實際增量資金,這從2018年下半年接連走低的M2增速可以看到。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方政府的專項債券發行處於“天量”級別,增加發行、提前發行,10月之前發完全年,而2019年的計劃也於12月之前發行。這麼多債券,誰來買,從哪裡來錢?自然也要靠央行從根源上提供流動性。因此,並沒有資金以任何可能的方式進入股市。

價格上漲,根本原因就是有很多人在買(比賣的人多),而沒有持續穩定可預期的增量資金入場,即便是短期“國家隊”拉權重股,或者機構資金抱團取暖,形成局部的反彈或短暫牛市,但長遠來看都沒有牛市的基礎。

四、結語

自從去年開始降准以來,市場便廣泛流傳各種段子。其中有一個我拿來跟大家分享,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中國股市創立以來,經歷過無數次降準,但降準之後出現牛市的次數,屈指可數。究其根源,降準是貨幣政策,而貨幣政策傳導到股市的兩條路,一邊是企業盈利、另一邊是流動性,都不是直接因素。貨幣寬鬆而上市公司融資環境收緊,即“寬貨幣緊信用”的情況就發生在2018年,因此貨幣寬鬆並不直接利好盈利。另一方面,貨幣寬鬆但資金流向是地方政府以及基建等政府投資項目,而不是取道各種“彎彎繞”進入股市(如配資、信託、理財、影子銀行等),那麼對於股市流動性也沒有直接利好。

但是很可惜,中國的股市輿情往往記住那幾次降準後大牛市的美好青春,而忽略貨幣政策向股市傳到的複雜過程,簡單粗暴地認為“降準利好股市”,以致一次次的興奮換來一次次的失望。特別是加上降準往往配合GJD拉動大盤權重股,給人股市利好的假象,便更容易受騙。

難怪,每次降準,第一時間最亢奮的是股市,但結果來看,從沒有因為降準而轉為牛市。

一夜之間,兩個大國在股市大跌面前,利益一致,不謀而合救市,短期風險情緒無疑能緩和。

但是願您能保持清醒,熊市仍未離我們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