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的虛擬性決定了它的什麼特性?

網絡傳播的虛擬性決定了它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傳播有著很大的不同。

1.匿名性

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使得人際傳播的調節情緒、滿足心理需求的功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現實生活中,“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事情經常發生,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抬頭不見低頭見”,有時還不得不進行交流,或言不由衷,或看他人顏色。而在網上,交流是自由的、自願的,沒有人強迫任何人,合則聚,不合則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網絡傳播的虛擬性決定了它的什麼特性?

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也給信息的發送者帶來一種安全感。匿名既給信息傳播者說假話的方便,也使他們打消了說真話的顧慮。如果說參與網絡傳播就像參加一場“假面舞會”的話,那麼所有的舞者只要不作自我介紹,沒人知道你是誰,你也不需要知道誰是誰。你可以指點江山,也可以議論家長裡短,事實上,正是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才可以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發表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便於公開發表的言論,使得網上論壇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網絡傳播的虛擬性決定了它的什麼特性?

2.想象空間

基於文本的網絡傳播,給信息的接收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留給信息接收者的想象餘地是十分有限的。傳播者的身份、地位、知識、修養、氣質、外形乃至穿著打扮都會影響信息接收者的理解。而在網上,除非通過視頻聊天,這一切因素都不復存在,交流的雙方面對的是電腦屏幕,信息的載體是一串串字符。雖然通過網絡傳情,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最後喜結良緣的網民確有人在,但是更多的只是在虛擬環境中發揮想象力獲得的心理滿足。

網絡傳播的虛擬性決定了它的什麼特性?

3.網絡語言和非語言符號

在網絡傳播實踐中,廣大網民創造了網絡語言和適用於網絡傳播的非語言符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傳播除了通過語言表達實現以外,還可以通過非語言表達方式實現,如表情、眼神、姿勢、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等。網絡傳播一般是通過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字符來實現的。為了提高文字輸入速度,一些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如“斑竹”、“美眉”、“大蝦”、“偶”、“東東”、“PK”等等,有些甚至進入了日常生活和傳統媒體,以至於引起一些人的憂慮。為了減少篇幅,一些特殊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也被普遍採用,包括英語縮寫或諧音、阿拉伯數字以及用標點符號組成的圖形等。為了便於理解,避免誤解,這些特殊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均為約定俗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