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流本科」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内外协同,赛学结合——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力抓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中,软件学院谢亮老师指导的两件作品获得一金一银(金奖:芯灵手巧,银奖:感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好成绩,实现了我校在“创青春”全国决赛金奖和银奖零的突破。软件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育,聚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内外协同,赛学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分为“内外交融”“分层同步”“传帮带创”“赛学结合”四个环节。

课内课外交叉融合

从2014至2015学年开始,学校将《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全校性的必修课,全校其他专业都在课外安排。但在课外,学生目标不是很明确,通常也没有那么高的主动性。软件学院将必修课《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抽掉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中间的“隔板”,搭建课内课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交叉融合的桥梁,以教师引导为主,避免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分层阶段协调同步

将《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分为《专业认知实践项目》、《基础竞赛实践项目》和《综合竞赛实践项目》三个阶段,削弱对其他课程是否先修的时间依赖,课内与课外协调同步,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不受时间的约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专业认知实践项目》课程在第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开设,是通往专业学习的一块“敲门砖”。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大学新生不仅要完成从中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到大学专业学习的顺利过渡,还要提前“预支”未来的专业知识以一窥究竟。

毫无疑问,大学新生是不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为了避免乏味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避免大学新生对未来专业知识学习产生畏惧感,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项目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对大学新生来说,想象中的专业学习可能是刻板和枯燥的,但是该课程所有项目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视”、“听”、“动”、“趣”等特点,寓乐于教

寓乐于学。下图所示为该课程趣味性项目牵引式教学关联模式图。


「聚焦一流本科」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该课程的认知和实践项目,交叉关联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含了体验式认知实践、基础性认知实践和探究式认知实践。它们按照“体验式认知实践基础性认知实践探究式认知实践体验式认知实践”的规律,前后关联、交叉、反馈,达到将初步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应用实践的目的。

认知和实践的过程又要遵循层次递进、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从学习难度上来看,按照“体验式认知实践基础性认知实践探究式认知实践”“金字塔”式顺序依次递增,如下图所示。


「聚焦一流本科」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基础竞赛实践项目》采用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一些基础竞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避免灌输式培养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多人一组。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及时答疑。在做项目期间,鼓励小组内部、组与组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更要鼓励组与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培养团队精神。学生还可以结合社会上或者身边的应用,对比改进或者提出想法。

《综合竞赛实践项目》更进一步,与竞赛联系起来,做到真正的“赛学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将项目化整为零,把一个个基础性的模块分别设计。再将基础性的细节模块设计化零为整,归结为综合性项目。范例如下图所示。


「聚焦一流本科」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聚焦一流本科」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一流本科教育纪实


学生团队“传帮带创”

“传、帮、带、创”丰富和发展了“传、帮、带”的培养方式。创立“随芯所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通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方向自主学习,组合搭配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低年级学生,优秀的学生协助同方向的学生解决问题,各方向优秀学生给其他方向学生互相作经验分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进入名校深造的研究生分享经验,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团队学生申请专利4项,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校级多项,2017年团队学生获得全校仅有的两项国家级大创项目优秀结题。

团队每届都有毕业生获得校“十佳毕业设计”:2015年荣获校“十佳毕业设计”非经管类第一名。2016年荣获校“十佳毕业设计”非经管类第一名。2017年荣获校“十佳毕业设计”非经管类第一名。2018年荣获校“十佳毕业设计”非经管类第二名。

因为在学生团队的锻炼,一大批同学到清华、浙大、中科大、华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深造。

团队曾得到江西省委书记刘奇、教育部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微软副总裁邹作基等的高度肯定,2017年江西新闻联播对团队进行报道。

竞赛学习紧密结合

丰富和发展了“赛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认知实践项目》、《基础竞赛实践项目》和《综合竞赛实践项目》三个阶段课程与竞赛密切相关,对竞赛项目均有引导作用。学生团队课外的竞赛活动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竞赛学习相辅相成。用稳定连续的高水平竞赛获奖给学生“画饼”,激励学生持续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团队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0多项,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江西省历史最佳、江西省历史首次、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其中,在全国最权威的“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三大比赛中,获得国奖省奖40多项,包揽全校所有科技发明类国奖,国奖总数占全校的50%左右,三大比赛最好成绩均是学校历史上最佳成绩,成果负责人谢亮老师因此获得学校历史上唯一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奖,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更是为学校取得金奖和银奖零的突破。2017年“挑战杯”赛区决赛中,两个作品一举包揽冠亚军(该类别科技发明作品共设三个特等奖),创记录地获得了两个特等奖。(图文/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谢亮 黄茂军 编辑/葛喜玲 责任编辑/肖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