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贫瘠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99%的时间都是为了吃饱肚子的血泪奋斗史。不过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大家最纠结的问题不是吃饱而是减肥,更讲究精致生活的城市白领们甚至连米面都尽量少碰,只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牛奶和精瘦肉,节约粮食只有爷爷辈的老人家还常常挂在口头。在90后年轻人的记忆里,几乎完全没有吃不饱饭的印象。

其实,仅仅在三十多年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粮票,既有全国通用粮票,还有地方粮票,有粗粮票,也有细粮票,有钱但没有粮票就买不到大米白面。中国人完全走出饥饿的心理阴影,在数千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贫瘠的


为什么解决吃饭的问题这么难?因为种粮食太不容易,种出足够多的粮食就更难。中国历代王朝竭尽全力,粮食的平均亩产量都没有超过100公斤。即便到了民国时代大丰收的1936年,也就刚刚超过这个门槛,1949年刚建国时甚至不到100公斤。

人类的绝对饥饿线是人均250公斤/年,这意味着2.5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今天即便是中国死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如果沿用传统的农业方式,就只能养活7亿人口,中国另一半人口根本不可能存在。是不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水平太差呢?

当然不是,中国持续5000年的农业文明,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堪称是登峰造极,在历史上中国的粮食亩产量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欧洲人在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亩产量大概只相当于中国的1/3到1/4的水平。比如在宋代的法国,法律规定的自由民的家庭份地平均下来为200亩左右,大概是宋朝农民家庭的4倍,而他们用于耕地的大牲畜马和牛的数量是宋朝农民的7倍,牲畜肥料更是远远超过中国。

但宋朝的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越了法国。城市人口超过百万的有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人口数十万的更是比比皆是。而法国最大的城市巴黎人口才10多万,欧洲四五万的人口就是大城市了。

这说明宋朝以极高的土地生产率支撑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而欧洲的土地耕作技术则相当粗放。即便到了今天,美国的小麦亩产量也不到中国的60%,听起来很奇怪,美国一个农民能够养活99个城市人口,400万农民就是世界粮食出口的头号大国。其实,美国的农业高效率是指农民的生产率,即一个农民以机械化大生产的方式能够耕种成千上万亩的土地,收获巨大的粮食总产量,而并非单位土地的粮食产出。就粮食亩产量而论,中国200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世界冠军的地位。

西方人彻底解决吃饱肚子的困境也不过是最近150年的事,最近一次西欧爆发的大饥荒是1850年前后的爱尔兰大饥荒,英国统治之下的爱尔兰在几年时间之内,人口锐减了四分之一,上百万人流亡海外,直到今天,爱尔兰人对英国人当年的见死不救仍然耿耿于怀。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贫瘠的


西方最终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的?答案就是工业化,即农业机械、水利灌溉、化肥和农药。

而这一切正是卡住中国农业长达40年的严重瓶颈。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总人口5.4亿,由于长期战乱,人均粮食产量才208公斤,比饥饿线250公斤还少42公斤,可以说全国都处于普遍的饥饿状态。怎么能让全国人口吃饱肚子?

首先是恢复生产,这一点中国用了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到1955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300公斤,超过了饥饿线,实现了温饱。但短期的温饱并不能掩盖长期挑战的严重性。随着社会的和平和稳定,中国的人口也开始迅速增加,而传统农业方式存在着增长的极限,这已经被数千年的全世界的农业史所证明。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贫瘠的


如果不改变农业方式,当中国的人均耕地下降到两亩以下,就必然陷入大饥荒。当然,中国可以用尽一切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围湖造田、毁林造田、在山地修梯田,事实上,这些方法全都用尽了,可中国的人均耕地仍然在逐步下滑,到1974年,已经逼近了2亩地的危机线。

换句话说,中国如果不在建国后的25年之内实现工业化,农业将无法养活巨大的人口,城市经济也必然崩溃。有人会问,那中国可以进口粮食啊?问题是用什么去换粮食?

搞出口加工业吗?可当年还没有开始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线都在本国运转,中国熬不到80年代全球产业大分工就已经先垮了,同时中国也处于被西方经济封锁的状态,这条路走不通。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贫瘠的


那么发展轻工业,出口日用消费品换粮食呢?关键是轻工业必须依赖重工业提供装备,原材料要么是乙烯为基础的石油化工的衍生品,要么来自农业的棉花、木材、生丝、动物皮毛等。但中国还没有石油化工的基础,而农业的原料严重受制于耕地不够,这也是死胡同。民国时期正是受制于这些条件也无法发展轻工业搞出口,那时最大的出口产品是猪鬃、桐油和钨矿。

那出口石油呢?中国不是沙特,大庆是发现了大油田,但中国也需要石油搞建设,能出口的量很有限。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世界粮食市场没有足够的规模来养活中国。

一句话,中国只能自己养活自己,而这只能通过工业化。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贫瘠的


所以,建国初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不仅是国防安全的近忧,更严重的是粮食安全的远虑,而历史留给中国的时间窗口只有25年,用工业化解决粮食问题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