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貧瘠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99%的時間都是為了吃飽肚子的血淚奮鬥史。不過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大家最糾結的問題不是吃飽而是減肥,更講究精緻生活的城市白領們甚至連米麵都儘量少碰,只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牛奶和精瘦肉,節約糧食只有爺爺輩的老人家還常常掛在口頭。在90後年輕人的記憶裡,幾乎完全沒有吃不飽飯的印象。

其實,僅僅在三十多年前,中國社會還存在著糧票,既有全國通用糧票,還有地方糧票,有粗糧票,也有細糧票,有錢但沒有糧票就買不到大米白麵。中國人完全走出飢餓的心理陰影,在數千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貧瘠的


為什麼解決吃飯的問題這麼難?因為種糧食太不容易,種出足夠多的糧食就更難。中國曆代王朝竭盡全力,糧食的平均畝產量都沒有超過100公斤。即便到了民國時代大豐收的1936年,也就剛剛超過這個門檻,1949年剛建國時甚至不到100公斤。

人類的絕對飢餓線是人均250公斤/年,這意味著2.5畝地才能養活一個人。今天即便是中國死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如果沿用傳統的農業方式,就只能養活7億人口,中國另一半人口根本不可能存在。是不是中國傳統的農業水平太差呢?

當然不是,中國持續5000年的農業文明,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堪稱是登峰造極,在歷史上中國的糧食畝產量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歐洲人在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畝產量大概只相當於中國的1/3到1/4的水平。比如在宋代的法國,法律規定的自由民的家庭份地平均下來為200畝左右,大概是宋朝農民家庭的4倍,而他們用於耕地的大牲畜馬和牛的數量是宋朝農民的7倍,牲畜肥料更是遠遠超過中國。

但宋朝的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越了法國。城市人口超過百萬的有北宋的汴梁,南宋的臨安,人口數十萬的更是比比皆是。而法國最大的城市巴黎人口才10多萬,歐洲四五萬的人口就是大城市了。

這說明宋朝以極高的土地生產率支撐著大規模的城市人口,而歐洲的土地耕作技術則相當粗放。即便到了今天,美國的小麥畝產量也不到中國的60%,聽起來很奇怪,美國一個農民能夠養活99個城市人口,400萬農民就是世界糧食出口的頭號大國。其實,美國的農業高效率是指農民的生產率,即一個農民以機械化大生產的方式能夠耕種成千上萬畝的土地,收穫巨大的糧食總產量,而並非單位土地的糧食產出。就糧食畝產量而論,中國2000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冠軍的地位。

西方人徹底解決吃飽肚子的困境也不過是最近150年的事,最近一次西歐爆發的大饑荒是1850年前後的愛爾蘭大饑荒,英國統治之下的愛爾蘭在幾年時間之內,人口銳減了四分之一,上百萬人流亡海外,直到今天,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當年的見死不救仍然耿耿於懷。


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貧瘠的


西方最終是如何解決溫飽問題的?答案就是工業化,即農業機械、水利灌溉、化肥和農藥。

而這一切正是卡住中國農業長達40年的嚴重瓶頸。1949年建國初期,中國總人口5.4億,由於長期戰亂,人均糧食產量才208公斤,比飢餓線250公斤還少42公斤,可以說全國都處於普遍的飢餓狀態。怎麼能讓全國人口吃飽肚子?

首先是恢復生產,這一點中國用了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到1955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300公斤,超過了飢餓線,實現了溫飽。但短期的溫飽並不能掩蓋長期挑戰的嚴重性。隨著社會的和平和穩定,中國的人口也開始迅速增加,而傳統農業方式存在著增長的極限,這已經被數千年的全世界的農業史所證明。


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貧瘠的


如果不改變農業方式,當中國的人均耕地下降到兩畝以下,就必然陷入大饑荒。當然,中國可以用盡一切辦法擴大耕地面積,圍湖造田、毀林造田、在山地修梯田,事實上,這些方法全都用盡了,可中國的人均耕地仍然在逐步下滑,到1974年,已經逼近了2畝地的危機線。

換句話說,中國如果不在建國後的25年之內實現工業化,農業將無法養活巨大的人口,城市經濟也必然崩潰。有人會問,那中國可以進口糧食啊?問題是用什麼去換糧食?

搞出口加工業嗎?可當年還沒有開始全球化,發達國家的生產線都在本國運轉,中國熬不到80年代全球產業大分工就已經先垮了,同時中國也處於被西方經濟封鎖的狀態,這條路走不通。


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貧瘠的


那麼發展輕工業,出口日用消費品換糧食呢?關鍵是輕工業必須依賴重工業提供裝備,原材料要麼是乙烯為基礎的石油化工的衍生品,要麼來自農業的棉花、木材、生絲、動物皮毛等。但中國還沒有石油化工的基礎,而農業的原料嚴重受制於耕地不夠,這也是死衚衕。民國時期正是受制於這些條件也無法發展輕工業搞出口,那時最大的出口產品是豬鬃、桐油和鎢礦。

那出口石油呢?中國不是沙特,大慶是發現了大油田,但中國也需要石油搞建設,能出口的量很有限。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世界糧食市場沒有足夠的規模來養活中國。

一句話,中國只能自己養活自己,而這隻能通過工業化。


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貧瘠的


所以,建國初期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不僅是國防安全的近憂,更嚴重的是糧食安全的遠慮,而歷史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只有25年,用工業化解決糧食問題就是在與時間賽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