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淘寶記

採石就是淘寶。這裡講的是運用採石練就的功夫,在購石中淘寶的體會。淘寶與撿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借發現以低價買寶貝;不同的是撿漏主要是靠眼力,淘寶則是要靠耐心。“蜻蜓點水”地看石可以撿漏,但難以淘寶;“淘盡泥沙始見金”就是這個道理。

小石淘寶記

初進入石市場雖有淘寶的意識,但從眾心理還是比較重,看著別人買石,見的多了認識逐步在提高。一次,一位石商朋友從褲袋裡掏出一個不到5釐米的小戈壁石“龜”,說拿到南方可賣兩萬元,給我們最少得兩千元,給他常規小石價的一百倍即200元他堅決不賣。小精品石好玩毋庸置疑,但那麼高的價格真沒想到。

小石淘寶記

西安著名藏石家張新端跟筆者說:“選購稱心的大石心情固然好,但最開心的還是坐在小石堆旁一個一個欣賞、篩選、發現可心的小精品,這時的感覺很舒服。”我有同感。由於肚子原因,買菜時極少蹲下來挑選,多請商販代勞,但在地攤或石商筺筺箱箱裡挑石就顧不了那麼多了,每每有所獲。有時乾脆花點錢買一袋子小石回去慢慢挑選,在400多塊中選出20方稱心的小石,雖說成本高出10多倍,心裡依然很高興,還落下40多公斤原料石,說不定有大用場。

小石淘寶記

在小石中淘寶主要是尋覓象形石。憑我的經驗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難以形成的,即鬼斧神工的天雕傑作。這樣的石品一經發現就意味著得到了珍寶級甚至文物級藏品。我把這種情況又分成兩類,一類是無與倫比、無以復加、無式不精、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石頭。如本人在內蒙古石商處淘到的戈壁石“飛鴿”(12×12×8釐米),頭微偏轉,雙翅掠起,鴿子的喙、眼、身乾淨利落,非常到位,放在轉盤上四周欣賞別有趣味:另一類是成型難度極大的特種造型的象形石。如內蒙古戈壁石“駝鳥"(6×12×5)及新疆白玉“維娜斯”(4×12×3),一個是長脖子長腿,一個是婀娜多姿又是斷臂,難以想象天然成型會是什麼樣子。

小石淘寶記

後來又淘到一個高21釐米的“鶴駝”,其造型更不可思議;二是難以發現的,即並非一目瞭然的象形石。這類石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被人們注意的以天然裂縫為成型基本要素的。如新疆白玉“母子情”(3×7×3)、“睡狗”(7×5×5)、“臥牛”(10×7×5)、和田玉“娃娃頭”(4×4×2)、三彩玉“關公”(3×5×3)、“臥兔”(8×3×4)等石。“睡狗”是二條綹紋分開頭尾和身軀,頭回轉臥在尾巴上;“兔”是由四條綹紋形成耳、嘴、頭和前腿,另有點睛和完美的身段;“關公”更妙是由八條綹紋形成帽、眉眼、嘴、面頰和鬍鬚。不注意很難發現這些不受歡迎的綹紋構成的形象。

小石淘寶記

另一種是有隱蔽性特徵的。如一面過平形成石位誤導,一面過豔形成視覺誤導,或石形怪異一時看不明白的,本人一方內蒙古沙漠漆濃重的碧玉質戈壁石,石皮溫潤光亮,手感極佳,尺寸為9×9×8釐米,是把玩的理想石品,但除一面較平坦外,周身佈滿大大小小疙瘩,一時讀不懂,最終認出是一熊媽媽與三個熊寶寶在戲耍。逆向思維於“人中有獸心”,取名“獸中有愛心”。

小石淘寶記

除上述講的“兩難”石外,大多數都是稍加留意就能發現的精品小石玩。如本人淘到的新疆白玉“北極熊”(8×14×8)、“臥佛"(7×4×3)、“小狗”(9×9×5)、內蒙古瑪瑙石“紅羊”、“黃羊”都是6×4×3釐米,還有黃碧玉“回頭熊”(7×12×5)等數十件,各有說詞,又都個個形似。更有神似者,如“白象”不僅像,而且臥地時長鼻子卷在身邊,成形十分周全“黃羊”色金黃、半透明質,背部有毛紋;“回頭熊”後腿在地,前腿抬起,頭部迴轉與臀部位置協調,限眶突出,好像發現身後有什麼動靜,很是形象逼真。

小石淘寶記

對於小石玩筆者玩石初始便給予了關注,首先是經濟原因,小石相對便宜。2001年開始有了新的認識,之後使投入了一定精力集中搜集小石玩。西安市藏石名家都熱衷於微型石的把玩和收藏,不少人出門時腰間、手中或衣袋裡都有小石,閒來隨時把玩;家裡都有幾個小石盒或箱,石友來訪才拿出來一起賞玩,那種神情甭提有多開心了。有的藏家斷言:小精品石的價值不比大石低!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任何石種,都會有更多的人關注小石玩,淘寶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有遠見和實力的幾位藏家,據說每人囤了有好幾噸的小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