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了解药物的发展历史吗?

19世纪的药学

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成熟,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医药从依赖经验的推理和形而上学的思拼转变为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客观、细致地观察和研究。细胞病理学和细菌学的建立,使疾病的原因得到进一步阐明。

19世纪医药学上重大的进展之一就是细菌学的建立。 过去也曾有不少人推测疾病是一种看不见的致病因子造成的,它可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但直到细菌学诞生才明确找出致病因子。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再将细菌纯培养物注射于实验动物可出现同一病症,最后再从实验动物分离出细菌的纯培养物,这样就明确肯定了该细菌的致病作用。继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后,白喉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麻风杆菌等致病菌都被分离。同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研究鸡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用减弱毒力的微生物疫苗防治疾病,德国的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和日本的北里柴三郎( Kitasato Shibasaburo)成功地应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由此开创了免疫疗法的新纪元。

19世纪以前的药物都是与中药相仿的传统药物,为本草阶段或药物学阶段。由于化学的进步,-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成功(见图2- 13),并实现药物的人工合成形成了西药的特点。例如: 1806 年德国从鸦片中提取出吗啡(morphinum) ,用狗做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这是现代药学的第1个里程碑;1817年从吐根中提取吐根碱(Cmctinum);1818年法国从马钱子中提取士的宁strychium),并通过青蛙实验确定其作用部位是脊髓;1819年法国两位化学家佩雷蒂尔和卡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quininum),并敦促医生们对此进行论疗性研究,这标志着纯化合物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的一一个新起点,因为在此之的提取的化合物仅为实验研究,而非合疗目的,第2年,为了满足巴塞罗那爆发疟疾的治疗急需,佩雷蒂尔和卡文顿在私人药房里生产奎宁,佩雷蒂尔将药送到巴塞罗那,并在那里开设了制药厂。这个药厂成为现代制药工业的鼻相。后来,他们公开了从金鸡纳皮中提取奎宁的详细工艺.其他地方也相继生产了奎宁。1821年从咖啡中提取出可待因(caddeinum).由此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起来,纯化获得很多生物碱纯品.例如从颠茄中提取阿托品(atropin),从古柯叶中提取古柯碱(cocaine),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caffeine).同时各种分析技术也得到一定发展,除了形态、显微特征外,化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也开始应用到药用植物鉴定工作中,丰富了研究手段。

19世纪中期有机化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尿素、氯仿、苯胺等可以人工合成,人们开始从有机化合物中寻找活性物质。发现了水合氟醛的镇静作用和乙醚麻醉作用。1859 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19世纪末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上市,标志着人们已开创了用化学方法改变天然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使之成为理想药物的历史阶段,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机制,并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以证实植物有效成分和化学药物的药效、毒性。

法国医师Pravas发明注射器后,发现了注射给药的速效和高效;1843年William Brockedon发明压片机,开始了机器压片的历史;1847年Murdock发明了硬胶囊制剂;1886年Limousin发明了安瓿瓶。药物剂型在散剂、膏剂、丸剂、酒剂、浸膏剂和溶液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剂型:片剂、胶囊剂和注射剂。随着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制药机械的发明使药剂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得到了迅猛发展。

外科手术中疼痛和感染两大难关相继突破。首先是一氧化二氨、乙醚、氨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 世纪末又合成了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克服了全身麻醉药操作繁杂、不良反应多的不足。第二是消毒剂和无菌法的应用。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认为手术伤口的感染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 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和伤口,用浸泡石炭酸的纱布隔绝可能人侵的微生物,结果他所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获得成功,未出现感染。1886 年贝格曼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外科手术器械消毒,标志着外科手术真正进人了无菌时代。

英国在19世纪提出了监管毒药零售供应的法规和药剂师注册的规定。1859年,对药典出版作了法律的规定。1859 年公布了“药品、食品法规”,明确规定对药物掺假进行惩罚。

2.20世纪的药学

20世纪药学的各学科不断发展、交叉渗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大量实验手段的重要学科。药学研究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向复合,从相略向精密,从个人研究向集体研究方向发展药物的发现、发明突飞猛进、硕果累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一个时代。20世纪的药物发展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继续寻找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化学合成药物兴起的时期。最大的突破是化学疗法的创立和抗生素的发现。德国人埃尔利希合成抗梅毒药物肿凡纳明,开创了化学疗法的新概念:英国人作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德国人多马克发现磺胺药的抑菌作用。狂膜犬疫苗、白喉抗毒素、天花疫苗的研制,解决了一些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问题,药神经系统药物如麻醉药、镇静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等重要药物已被广泛使用,硝酸甘油作为治疗心绞痛药物上市。构效关系的研究开始起步,人们从天世然药物化学结构中寻找起作用的“药效基团”,并对复杂的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发现新药。对于药物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也深人到细胞水平,药物的作用过程被认为是钥匙开锁的情形.药物只有和受体结合方可起效,但天然药物 和合成药物往往 未经过严谨的动物实验研究而以人体本身的体验作为药效依据便进人临床试用。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化学合成药物和抗生素大量语现,以及生化药物的兴起时期。青霍索、链荐素、氯微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陆续被应用,同时对生物体内的活性物质及其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维生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和各种氨基酸陆续用于临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