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經絡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以何者為合理?

十二經脈主運行血氣,而各經血氣的分佈則有多有少。血多的適宜出血,氣多的適宜出氣,血氣少則不宜出血、出氣。

記載經絡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以何者為合理?

《靈樞·九針論》說:“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這段文字在《素問·血氣形志》篇重見,只個別字句有出入,太陰作“多氣少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在《太素·知形氣所宜》中則記作“太陰多血氣”,“刺太陰,出血氣”。

現據《靈樞·九針論》所載對列如下:

記載經絡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以何者為合理?

此外,《靈樞·五音五味》也有血氣多少的記載,文字較簡,沒有講到刺法的“出”或“惡”,所不同者,又將厥陰說成“少血多氣”。《太素·任脈》載此,又將厥陰說成“多氣少血”,少陰說成“多血少氣”,與前者相異。

對這些差異應作如何解釋呢?血氣的多或少,照《靈樞,經水》的說法可分“多血少氣”、“少血多氣”、“多血多氣”、“少血少氣”四項,最後一項在生活體中不應存在,那就只有前三項了。三項與三陽經正好相配: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表裡相關的三陰經又將如何呢?有兩種可能:一是與三陽經表裡一致;一是與三陽經表裡相反。《靈樞·九針論》所載可說是表裡相反——只是太陰不能作“少血少氣”,而與厥陰一致作“多血少氣”。《太素·任脈》是採取表裡一致的說法,而《太素·知形志所宜》載,除了太陰作“多血氣”之外,其餘各經仍與《靈樞·九針論》一致。《太素·任脈》文字原本來自《靈樞·五音五味》,於太陰、少陰的記載有所改變。有人贊同表裡經一致說(劉衡如,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年第8期)。看來各篇的先後關係,應推《靈樞·九針論》為首,《素問·血氣形志》篇出於其後,《太素》所據是《靈樞》《素問》的不同傳本。

三陰經的血氣多少,據《內經》三篇的記載多數是表裡相反。即少陰與太陽相反,厥陰與少陽相反,太陰不能作“少血少氣”,就只能在“多血少氣”或“少血多氣”中取其一。從後世“脾統血”、“肝藏血”的理論看,似仍以“多血少氣”為是結合穴位來論,足三陽經的三里、內庭、衝陽等穴可說是多血多氣,陽陵泉等穴可說是少血多氣,委中等穴可說是多血少氣:足三陰經的三陰交、血海、太沖、行間等穴也是多血少氣,復溜、太溪等穴可說是少血多氣。這種多或少只是大致而言,故稱為“大數”或“常數”。《標幽賦》:“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說明了解各經的血氣多少概況,對於掌握針下候氣和出血與否是有參考意義的(李鼎.中醫雜誌,1983年第10期)。

記載經絡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以何者為合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多年以來在各大中醫論壇上都有爭論,對於太陰脾多血少氣大多都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與陽明相表裡,只是對於太陰肺爭論挺大,我個人覺得不要過於把它分類那麼明顯牽強,免得影響我們治療時的判斷。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