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在中国传统的民居中,地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在陕西省咸阳市以北的黄土高塬和平原结合部上,有一种奇特的窑洞,当地人叫地窑,也称天井院。

地窑是在一块平整的土地上向下开凿成方形平面坑作为天井,然后沿坑壁向三面开挖形成窑洞,另一面开斜坡直通地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地下四合院。据说;地窑据有2000多年历史,冬暖夏凉,耐存食品,接地气。兴盛时咸阳市以北自东往西一百多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5万多院地窑,有20多万群众居住在地窑里。去地窑采访要有当地人领着,因为进了村是见树不见房,听声不见人,稍不留神就容易掉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在地窑里的群众已陆续搬进了新房,住进了新村,但还有部分上了年级的老人舍不得离开,必竟地窑是他们永远的记忆。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安子新老倆口在窑里住了50多年,虽然盖了新房夏天依然愿意住在窑里 2018年摄于永寿永安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大妈听说有人要来收土鸡蛋,就早早的准备着。2011年摄于淳化县安源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地窑冬暧夏凉湿气重,被子要经常晾晒2018年7月摄于淳化东庄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地窑里有人结婚,全村人都来看热闹 2005年摄于淳化县常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地窑耐存食品,吃的都是自已亲手磨的面 2016年摄于淳化蒋家山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高老汉是个五保户,八十多岁了还要到窑面上挑水,2007年摄于淳化县车坞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鸡是老人的伴和希望,鸡蛋可换些零花銭。2008年摄于旬邑县桥上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老人在地窑里用自家地里产高梁杆扎扫把 2000年摄于淳化县车坞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马老汉前不久才把地窑用砖固了一遍,骑车走在窑面上心情非常舒畅。2011年摄于三原县北社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忙天家人都在窑面上打麦子,吃饭了就喊一声。 2012年摄于淳化县安源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牛翠翠老人六十年代从陕南嫁到这就住在窑里,儿女们今天要来看她她,老人不仃的向外张望。2012年摄于淳化县曹家嘴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太阳照到地窑里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2010年摄于淳化县桥上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王俊和薛秀兰老人自结婚后就一直住在地窑里,看到别人都住进了新房,俩位老人只有望窑兴叹。2012年摄于淳化县张寨村 (2)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王志英老人的的三个儿女都盖了新房,可两位老人时不吋还要回到窑里住几天 2016年摄于淳化齐吴南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吴大娘的窑就在乾陵旁,她做的手工活远近闻名 2011年摄于乾县柳池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窑头上帖对联希望来年有个好盼头 2012年摄于淳化县车坞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在地窑里晾晒玉米 2010年摄于淳化县秦庒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这两位老人结婚50多年了还是第一次合影。2002年摄于淳化县十里塬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这辘轳用了60多年了还是在父辈手里做的 2012年摄于礼泉县大阳村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这是由9孔窑组成的地窑院,当年在村里也算上大户人家。 2010年摄于淳化县安源

张熙平摄影作品赏析·《咸阳地窑》

张熙平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从事摄影创作30余年,以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为主,长期观注拍摄民生和人文民俗题材,摄影作品百余幅多次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摄影大赛中获奖。

近年业绩:

荣获十三届全国摄影群星奖

第二届陕西省摄影创作奖

咸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