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支出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脱欧的不确定性已经对英国经济增速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支出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脱欧的不确定性已经对英国经济增速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主要观点

  • 意外的脱欧公投结果和艰难的脱欧旅程反映了英国公众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矛盾态度
  • 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支出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脱欧的不确定性对英国经济增速已经造成持续负面影响
  • 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信心跌至历史低点,未来对英国经济,特别是贸易和金融业的影响极大,金融业务可能被迫大量迁徙,伦敦金融中心地位或将不保
  • 脱欧协议被否使得英国“硬脱欧”可能性有所上升,但与欧盟达成协议推迟脱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二次公投留在欧盟的可能性较小

事件概述

2019年1月15日,英国议会对脱欧协议投票,最终以432:202票,230票的巨大差距,否决了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和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英国政府遭遇了1924年以来最为惨重的政府失利。其中一共有118位保守党议员“叛变”,投票反对梅首相的脱欧协议。就在脱欧协议被否之际,工党也趁机动手,立刻宣布将对当前英国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但就在1与16日的投票中,特雷莎·梅得到了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成员和脱欧派保守党议员的支持,英国议会下院以325票对306票的结果否决了对特雷莎·梅政府的“不信任”动议,使特雷莎·梅免于立即举行全国大选。

关于梅首相和欧盟达成的这份脱欧协议,英国议员们最不能接受的地方依然在于北爱尔兰边境问题,反对的议员认为当前脱欧方案中的后备条款(Backstop)会让整个英国(包括北爱尔兰)无限期地留在欧盟关税同盟内,造成英国无法真正脱欧。虽然欧盟对此其实已经有所回应,但大部分英国议员还是觉得存在风险。

投票结果公布后40分钟,英镑兑美元完全转涨,最高报1.2916,较投票后触及的低点1.2668上涨248点,连续突破1.27-1.29关口。在美上市MSCI英国ETF止跌转涨0.4%,此前一度跌0.7%。英镑兑欧元跌幅基本收复的事实说明,脱欧协议被否的影响已经基本被市场消化。

评论正文

意外的脱欧公投结果和艰难的脱欧旅程反映了英国公众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矛盾态度

虽然本次英国脱欧进程起源于卡梅伦首相于2016年启动的脱欧公投,但更为深层原因却在于英国公众对于欧洲一体化一直秉承的矛盾态度:既希望加入欧盟享受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又不愿意国内的相关经济社社会政策受到欧盟的掣肘。

从历史的角度看,自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被称为“光荣孤立”。“疑欧”的历史传统以及和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相异的模式使英国和欧洲大陆长期若即若离。

虽然早在1946年,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就曾经提出过欧罗巴合众国概念,并于1948年与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了关于共同防御的《布鲁塞尔条约》,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实质启动之后,英国却并未立即参与。在1951年建立的欧洲煤炭钢铁共同体和195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中,都看不到英国的身影,因为当时的英国政府认为,与欧洲大陆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与英联邦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不相符合。

直到1960年,在体察到欧共体的发展给各成员国带来了可观潜在益处后,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却被法国总统戴高乐一票否决。1967年,英国再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仍被法国否决。这种局面直至戴高乐去世后才有所改变,1973年,英国首相希斯重启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谈判,并最终于当年成功入欧。不过,当时英国国会仅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入欧决议。

然而,英国入欧以后不久即显示出与欧洲大陆同床异梦。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对欧洲经济造成极大冲击,英国经济也受到严重拖累。1975年,时任英国首相威尔森发起公投,以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洲经济共同体。那次公投的投票率达到了64%,其中67.2%的投票者选择继续留在欧洲经济共同体。此后,虽然英国一直留在欧共体/欧盟内,但没有参加多项促进一体化的协议,包括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议,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也因此受到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开始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2011年欧债危机开始爆发。以德国为首的欧元区国家试图通过加强财政纪律等措施来缓解危机,但英国此的反对情绪却不断升级。2010年保守党领袖卡梅伦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后,一改前任布莱尔的通过参与欧洲一体化发挥领导作用的政策。2013年,卡梅伦发表改革欧盟设想,希望再次基础上与欧盟谈判。他承诺,如果赢得2015年大选,将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事宜举行全民公投。

2015年,卡梅伦再次赢得大选。但当年欧洲受到了难民危机和恐怖袭击的威胁,给英国民众造成了很大冲击,脱欧的思潮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欧盟其他成员国对英国的抱怨也有所上升,认为英国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表现消极,不仅不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定,不参加欧盟危机救助方案,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

2015年11月,卡梅伦提出推动欧盟改革建议并在2016年2月的欧盟峰会上与欧盟各国就英欧关系达成一致。在此背景下,卡梅伦宣布按照竞选承诺于6月23日公投,并呼吁公共支持英国留在欧盟。

然而,公投的结果出乎卡梅伦和欧盟国家的意料,同意脱欧者占到了投票民众的51.9%,而同意留欧者只占48.1%。卡梅伦随即宣布辞职,原内政大臣特蕾莎·梅成为新任首相。

接任首相后,特蕾莎·梅将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脱欧问题之上。两年以来,经过与国内多方和欧盟的激烈博弈,英国政府最终于2018年11月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草案,并拟于12月11日交议会表决。

但是,特蕾莎·梅与欧盟达成的协议草案受到了议员们的强烈质疑,主要因为议员认为当前脱欧方案中关于北爱尔兰边境问题的后备条款会让整个英国无限期地留在欧盟关税同盟内,造成英国无法真正脱欧。

因为预计协议无法在议会通过,梅首相一方面宣布将提交议会投票的日期推迟至2018年1月15日,另一方面多次与欧盟沟通,希望欧盟在北爱尔兰边境的后备条款上再有所让步。但欧盟最终拒绝了修改协议,因此1月15日协议草案遭议会否决也在完全市场的预期之中。

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支出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脱欧的不确定性已经对英国经济增速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自英国启动脱欧进程以来,脱欧事务几乎占据了英国政府的主要精力,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均因脱欧的不确定性遭遇一定的阻力,国内消费和投资活动也受到脱欧不确定性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因为身处欧元区之外,英国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曾使得英国经济复苏表现远远好于欧盟和欧元区的平均水平(详见图1),但2016年7月公投之后,即使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外贸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英国经济增长仍然表现放缓,增速开始较大幅度低于欧盟和欧元区平均水平。

2017年,英国的经济总量被法国超越,掉出全球前五大经济体,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且经济发展前景也因为脱欧事务显得并不乐观。不论是类似IMF的国际组织还是英国本国财政大臣,均对英国经济增长预期进行了下调。

在英镑走软和外部需求强劲的支撑下,2017年,净出口对经过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上升,部分抵消了国内需求走软的影响,但当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7%,较2016年下滑0.1个百分点,成为G7中经济增速最慢的国家。同期,欧盟的经济平均增速达到2.2%,创下十年最好水平。2018年,英国经济增长依然疲软,前三个季度GDP季度平均增速分别为0.5%、0.8%和1.1%,全年增速预计仅为1.4%,不仅低于上一年度1.7%的水平,也将大幅低于欧盟平均2.0%的水平。


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支出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脱欧的不确定性已经对英国经济增速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消费方面,脱欧公投之后的英镑贬值推升物价水平,而工资实际增速放缓导致私人消费乏力。同时,英国脱欧的漫长过程使得企业对未来投资环境和贸易成本产生担忧,即使是在全球融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英国商业投资速度也非常缓慢。资本形成增速在2016年直接放缓至0.9%,较2015年的4%大幅下滑3.1个百分点,2017年虽然小幅上升,也仅为1.6%,但仍没有恢复到2015年水平,或将对中长期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支出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脱欧的不确定性已经对英国经济增速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信心跌至历史低点,未来对英国经济,特别是贸易和金融业的影响极大,金融业务可能被迫大量迁徙,伦敦金融中心地位或将不保

根据Markit于2018年12月初公布的数据,英国服务业PMI已经降至50.4,为2016年退欧公投以来最低,且已经非常接近划分行业产量增长还是收缩的荣枯分界线。由于服务业产量达到英国经济的80%,这一数据可以视为是对英国经济前景的预警。

因为英国融入欧盟的进程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双方的经济交流极其密切,脱欧必将对对英国的很多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具体分析,受影响最大部门的将是英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行业。

国际贸易方面,欧盟目前是英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英国出口总额比例超过45%,而美国和中国仅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0%和5%左右。同时,欧盟也是英国第一大进口来源经济体,占英国进口总额的50%以上。如果英国脱欧,特别是在“硬脱欧”的情况下,英国经济赖以运转的许多协议、规定和法律依据将不再适用,因此经济将发生剧烈震荡。例如,英国将需要与欧盟重新谈判争取到欧洲单一市场的准入,或者要与欧盟各成员国分别开启贸易协定谈判。

金融服务业将是受到的脱欧影响的另一个最为严重领域。目前,伦敦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仍然高居第一位,且金融服务业也是英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了英国GDP总额的10%以上。

近年来,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像欧盟各国提供金融服务。根据欧盟经济委员会的分析,英国经济对于欧盟的金融服务需求依赖性很强,至少相当于欧盟27国金融服务需求的四分之一。目前,英国占欧盟外汇交易额的78%,场外交易利率衍生品的74%,对冲基金资产的85%,私募股权基金的49%,股票市值的30%,以及银行贷款的26%。

英国在向欧盟提供金融服务领域中处于强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欧元计价的交易相当部分在伦敦进行结算。据相关统计,大约有69%的欧元场外交易额产生于英国并进行结算,其次是法国占11%,德国占7%。而英国脱欧将导致英国与欧盟之间相互依赖性的中断,进而可能导致英国和欧盟成员国支付额外费用。

截至目前,包括德银、汇丰、渣打、JP摩根、高盛、AIG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均表示了将相关业务从伦敦迁往欧洲大陆的意向,而其中部分金融机构的业务迁徙已经开始。而伦敦证券交易所更是表示,如果欧元结算业务离开英国,那将会有几千个工作岗位从英国消失,而这一举措还可能导致与金融相关的交易、分销、风险管理和IT等部门失去23万个工作岗位。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或将不保。

贸易、金融和其他行业因为脱欧而形成的损失将对经过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英格兰央行2018年11月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如果英国最终走向“无协议脱欧”,将引发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如果“无协议脱欧”,英国经济将在脱欧后萎缩8%;英国房价也将暴跌30%,英镑下跌幅度可能达到25%。

脱欧协议被否使得英国“硬脱欧”可能性有所上升,但与欧盟达成协议推迟脱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通过二次公投而留在欧盟的可能性较小

根据欧盟相关规定,英国的脱欧进程必须于2019年3月29日完成;而根据英国议会于1月8日通过的议案,在1月15日议会否决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后,政府必须在3个议会工作日内拿出替代方案,供议会表决。然而,因为欧盟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不会与英国就脱欧协议草案重新进行谈判,且首相特蕾莎·梅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与欧盟重新达成脱欧协议,所以拿出新方案供议会表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硬脱欧”的可能性因此有所上升。

但另一方面,“硬脱欧”不仅将给英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同样也会给欧盟带来一定的麻烦,虽然相对较小。因此,不排除欧盟有可能通过内部协商而最终同意英国延迟脱欧的截至日期,以便安排和英国的再次磋商。事实上,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奥地利总理库尔茨等在内的欧盟成员国领导此前都表示过存在此种可能。

此外,自2016年脱欧公投结果出现后,英国国内一直有希望能二次公投的声浪,不过首相特雷莎·梅此前坚持认为,发动二次公投只会让政府失信于民,因为这代表数百万名支持脱欧的民众民意无法被落实,政府无法落实民主。二次公投不会比第一次带来更多进展。但在此番工党在议会否决脱欧协议后,立即宣布将对当前英国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其目的就是赶保守党下台,触发提前大选,并争取在大选中胜出,然后组建新政府,启动二次公投。随着1月16日不信任投票结果的公布,特蕾莎·梅政府将继续带领英国努力实现脱欧过程,但反对党工党也不排除继续号召举行二次公投的可能性。基于当前特蕾莎·梅带领的英国政府立场,我们预计英国通过二次公投留在欧盟的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