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支出乏力,投資增速不及預期,脫歐的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經濟增速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

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支出乏力,投資增速不及預期,脫歐的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經濟增速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

主要觀點

  • 意外的脫歐公投結果和艱難的脫歐旅程反映了英國公眾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矛盾態度
  • 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支出乏力,投資增速不及預期,脫歐的不確定性對英國經濟增速已經造成持續負面影響
  • 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信心跌至歷史低點,未來對英國經濟,特別是貿易和金融業的影響極大,金融業務可能被迫大量遷徙,倫敦金融中心地位或將不保
  • 脫歐協議被否使得英國“硬脫歐”可能性有所上升,但與歐盟達成協議推遲脫歐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二次公投留在歐盟的可能性較小

事件概述

2019年1月15日,英國議會對脫歐協議投票,最終以432:202票,230票的巨大差距,否決了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和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英國政府遭遇了1924年以來最為慘重的政府失利。其中一共有118位保守黨議員“叛變”,投票反對梅首相的脫歐協議。就在脫歐協議被否之際,工黨也趁機動手,立刻宣佈將對當前英國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但就在1與16日的投票中,特雷莎·梅得到了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成員和脫歐派保守黨議員的支持,英國議會下院以325票對306票的結果否決了對特雷莎·梅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使特雷莎·梅免於立即舉行全國大選。

關於梅首相和歐盟達成的這份脫歐協議,英國議員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依然在於北愛爾蘭邊境問題,反對的議員認為當前脫歐方案中的後備條款(Backstop)會讓整個英國(包括北愛爾蘭)無限期地留在歐盟關稅同盟內,造成英國無法真正脫歐。雖然歐盟對此其實已經有所回應,但大部分英國議員還是覺得存在風險。

投票結果公佈後40分鐘,英鎊兌美元完全轉漲,最高報1.2916,較投票後觸及的低點1.2668上漲248點,連續突破1.27-1.29關口。在美上市MSCI英國ETF止跌轉漲0.4%,此前一度跌0.7%。英鎊兌歐元跌幅基本收復的事實說明,脫歐協議被否的影響已經基本被市場消化。

評論正文

意外的脫歐公投結果和艱難的脫歐旅程反映了英國公眾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矛盾態度

雖然本次英國脫歐進程起源於卡梅倫首相於2016年啟動的脫歐公投,但更為深層原因卻在於英國公眾對於歐洲一體化一直秉承的矛盾態度:既希望加入歐盟享受歐洲一體化帶來的益處,又不願意國內的相關經濟社社會政策受到歐盟的掣肘。

從歷史的角度看,自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干預政策,被稱為“光榮孤立”。“疑歐”的歷史傳統以及和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相異的模式使英國和歐洲大陸長期若即若離。

雖然早在1946年,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曾經提出過歐羅巴合眾國概念,並於1948年與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了關於共同防禦的《布魯塞爾條約》,但在歐洲一體化進程實質啟動之後,英國卻並未立即參與。在1951年建立的歐洲煤炭鋼鐵共同體和1957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前身)中,都看不到英國的身影,因為當時的英國政府認為,與歐洲大陸建立更為密切的關係與英聯邦自身的經濟和政治目標不相符合。

直到1960年,在體察到歐共體的發展給各成員國帶來了可觀潛在益處後,英國首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但卻被法國總統戴高樂一票否決。1967年,英國再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但仍被法國否決。這種局面直至戴高樂去世後才有所改變,1973年,英國首相希斯重啟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談判,並最終於當年成功入歐。不過,當時英國國會僅以微弱多數通過了入歐決議。

然而,英國入歐以後不久即顯示出與歐洲大陸同床異夢。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對歐洲經濟造成極大衝擊,英國經濟也受到嚴重拖累。1975年,時任英國首相威爾森發起公投,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那次公投的投票率達到了64%,其中67.2%的投票者選擇繼續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此後,雖然英國一直留在歐共體/歐盟內,但沒有參加多項促進一體化的協議,包括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協議,在歐盟的地位和作用也因此受到影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歐盟開始受到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2011年歐債危機開始爆發。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試圖通過加強財政紀律等措施來緩解危機,但英國此的反對情緒卻不斷升級。2010年保守黨領袖卡梅倫領導的聯合政府上臺後,一改前任布萊爾的通過參與歐洲一體化發揮領導作用的政策。2013年,卡梅倫發表改革歐盟設想,希望再次基礎上與歐盟談判。他承諾,如果贏得2015年大選,將制定與歐盟關係的新原則,然後就脫歐事宜舉行全民公投。

2015年,卡梅倫再次贏得大選。但當年歐洲受到了難民危機和恐怖襲擊的威脅,給英國民眾造成了很大沖擊,脫歐的思潮進一步上漲。另一方面,歐盟其他成員國對英國的抱怨也有所上升,認為英國在融入歐盟的過程中表現消極,不僅不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協定,不參加歐盟危機救助方案,還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

2015年11月,卡梅倫提出推動歐盟改革建議並在2016年2月的歐盟峰會上與歐盟各國就英歐關係達成一致。在此背景下,卡梅倫宣佈按照競選承諾於6月23日公投,並呼籲公共支持英國留在歐盟。

然而,公投的結果出乎卡梅倫和歐盟國家的意料,同意脫歐者佔到了投票民眾的51.9%,而同意留歐者只佔48.1%。卡梅倫隨即宣佈辭職,原內政大臣特蕾莎·梅成為新任首相。

接任首相後,特蕾莎·梅將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脫歐問題之上。兩年以來,經過與國內多方和歐盟的激烈博弈,英國政府最終於2018年11月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草案,並擬於12月11日交議會表決。

但是,特蕾莎·梅與歐盟達成的協議草案受到了議員們的強烈質疑,主要因為議員認為當前脫歐方案中關於北愛爾蘭邊境問題的後備條款會讓整個英國無限期地留在歐盟關稅同盟內,造成英國無法真正脫歐。

因為預計協議無法在議會通過,梅首相一方面宣佈將提交議會投票的日期推遲至2018年1月15日,另一方面多次與歐盟溝通,希望歐盟在北愛爾蘭邊境的後備條款上再有所讓步。但歐盟最終拒絕了修改協議,因此1月15日協議草案遭議會否決也在完全市場的預期之中。

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支出乏力,投資增速不及預期,脫歐的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經濟增速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

自英國啟動脫歐進程以來,脫歐事務幾乎佔據了英國政府的主要精力,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均因脫歐的不確定性遭遇一定的阻力,國內消費和投資活動也受到脫歐不確定性的影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因為身處歐元區之外,英國經濟政策的靈活性曾使得英國經濟復甦表現遠遠好於歐盟和歐元區的平均水平(詳見圖1),但2016年7月公投之後,即使在全球經濟復甦和外貿環境改善的情況下,英國經濟增長仍然表現放緩,增速開始較大幅度低於歐盟和歐元區平均水平。

2017年,英國的經濟總量被法國超越,掉出全球前五大經濟體,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且經濟發展前景也因為脫歐事務顯得並不樂觀。不論是類似IMF的國際組織還是英國本國財政大臣,均對英國經濟增長預期進行了下調。

在英鎊走軟和外部需求強勁的支撐下,2017年,淨出口對經過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上升,部分抵消了國內需求走軟的影響,但當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僅為1.7%,較2016年下滑0.1個百分點,成為G7中經濟增速最慢的國家。同期,歐盟的經濟平均增速達到2.2%,創下十年最好水平。2018年,英國經濟增長依然疲軟,前三個季度GDP季度平均增速分別為0.5%、0.8%和1.1%,全年增速預計僅為1.4%,不僅低於上一年度1.7%的水平,也將大幅低於歐盟平均2.0%的水平。


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支出乏力,投資增速不及預期,脫歐的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經濟增速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


消費方面,脫歐公投之後的英鎊貶值推升物價水平,而工資實際增速放緩導致私人消費乏力。同時,英國脫歐的漫長過程使得企業對未來投資環境和貿易成本產生擔憂,即使是在全球融資環境改善的背景下,英國商業投資速度也非常緩慢。資本形成增速在2016年直接放緩至0.9%,較2015年的4%大幅下滑3.1個百分點,2017年雖然小幅上升,也僅為1.6%,但仍沒有恢復到2015年水平,或將對中長期經濟增長形成抑制。


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支出乏力,投資增速不及預期,脫歐的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經濟增速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


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信心跌至歷史低點,未來對英國經濟,特別是貿易和金融業的影響極大,金融業務可能被迫大量遷徙,倫敦金融中心地位或將不保

根據Markit於2018年12月初公佈的數據,英國服務業PMI已經降至50.4,為2016年退歐公投以來最低,且已經非常接近劃分行業產量增長還是收縮的榮枯分界線。由於服務業產量達到英國經濟的80%,這一數據可以視為是對英國經濟前景的預警。

因為英國融入歐盟的進程已經持續了數十年,雙方的經濟交流極其密切,脫歐必將對對英國的很多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具體分析,受影響最大部門的將是英國的國際貿易和金融行業。

國際貿易方面,歐盟目前是英國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佔英國出口總額比例超過45%,而美國和中國僅分別佔其出口總額的10%和5%左右。同時,歐盟也是英國第一大進口來源經濟體,佔英國進口總額的50%以上。如果英國脫歐,特別是在“硬脫歐”的情況下,英國經濟賴以運轉的許多協議、規定和法律依據將不再適用,因此經濟將發生劇烈震盪。例如,英國將需要與歐盟重新談判爭取到歐洲單一市場的准入,或者要與歐盟各成員國分別開啟貿易協定談判。

金融服務業將是受到的脫歐影響的另一個最為嚴重領域。目前,倫敦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上仍然高居第一位,且金融服務業也是英國經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佔到了英國GDP總額的10%以上。

近年來,倫敦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加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夠像歐盟各國提供金融服務。根據歐盟經濟委員會的分析,英國經濟對於歐盟的金融服務需求依賴性很強,至少相當於歐盟27國金融服務需求的四分之一。目前,英國佔歐盟外匯交易額的78%,場外交易利率衍生品的74%,對沖基金資產的85%,私募股權基金的49%,股票市值的30%,以及銀行貸款的26%。

英國在向歐盟提供金融服務領域中處於強勢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歐元計價的交易相當部分在倫敦進行結算。據相關統計,大約有69%的歐元場外交易額產生於英國並進行結算,其次是法國佔11%,德國佔7%。而英國脫歐將導致英國與歐盟之間相互依賴性的中斷,進而可能導致英國和歐盟成員國支付額外費用。

截至目前,包括德銀、匯豐、渣打、JP摩根、高盛、AIG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均表示了將相關業務從倫敦遷往歐洲大陸的意向,而其中部分金融機構的業務遷徙已經開始。而倫敦證券交易所更是表示,如果歐元結算業務離開英國,那將會有幾千個工作崗位從英國消失,而這一舉措還可能導致與金融相關的交易、分銷、風險管理和IT等部門失去23萬個工作崗位。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或將不保。

貿易、金融和其他行業因為脫歐而形成的損失將對經過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根據英格蘭央行2018年11月發佈的金融穩定報告,如果英國最終走向“無協議脫歐”,將引發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經濟衰退。如果“無協議脫歐”,英國經濟將在脫歐後萎縮8%;英國房價也將暴跌30%,英鎊下跌幅度可能達到25%。

脫歐協議被否使得英國“硬脫歐”可能性有所上升,但與歐盟達成協議推遲脫歐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通過二次公投而留在歐盟的可能性較小

根據歐盟相關規定,英國的脫歐進程必須於2019年3月29日完成;而根據英國議會於1月8日通過的議案,在1月15日議會否決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後,政府必須在3個議會工作日內拿出替代方案,供議會表決。然而,因為歐盟方面已經明確表示,不會與英國就脫歐協議草案重新進行談判,且首相特蕾莎·梅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與歐盟重新達成脫歐協議,所以拿出新方案供議會表決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硬脫歐”的可能性因此有所上升。

但另一方面,“硬脫歐”不僅將給英國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同樣也會給歐盟帶來一定的麻煩,雖然相對較小。因此,不排除歐盟有可能通過內部協商而最終同意英國延遲脫歐的截至日期,以便安排和英國的再次磋商。事實上,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奧地利總理庫爾茨等在內的歐盟成員國領導此前都表示過存在此種可能。

此外,自2016年脫歐公投結果出現後,英國國內一直有希望能二次公投的聲浪,不過首相特雷莎·梅此前堅持認為,發動二次公投只會讓政府失信於民,因為這代表數百萬名支持脫歐的民眾民意無法被落實,政府無法落實民主。二次公投不會比第一次帶來更多進展。但在此番工黨在議會否決脫歐協議後,立即宣佈將對當前英國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其目的就是趕保守黨下臺,觸發提前大選,並爭取在大選中勝出,然後組建新政府,啟動二次公投。隨著1月16日不信任投票結果的公佈,特蕾莎·梅政府將繼續帶領英國努力實現脫歐過程,但反對黨工黨也不排除繼續號召舉行二次公投的可能性。基於當前特蕾莎·梅帶領的英國政府立場,我們預計英國通過二次公投留在歐盟的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