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不信書,信運氣”的曾國藩(1)

(1)錯誤的出發點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二月初四,下午五點,曾國藩結束了一天繁忙辛苦的公事之後,由其子曾紀澤和僕人陪同,在南京兩江總督府西花園散步,走著走著,曾國藩突然腳步不穩,身子往旁邊一歪,曾紀澤忙問他是不是崴了腳。

曾國藩說道:“我覺得腳麻了”,曾紀澤和隨從趕忙把曾國藩扶住,曾國藩卻身不能支,抽搐起來。曾紀澤叫人搬來一把椅子,讓曾國藩坐在椅子上,抬入花廳,家人都圍了過來,此時的曾國藩卻已經不能說話了。

大概過了三刻鐘左右,曾國藩溘然長逝,死於急性腦出血,終年六十一歲。

說說“不信書,信運氣”的曾國藩(1)

圖1 歷經風雨的兩江總督府

一代理學大師,湘軍創始人,近代中國歷史不可不說的曾國藩,就這樣去世了。

這在當時,成為轟動全國的大新聞,然而對曾國藩來說,這一天卻是他早已盼望的了。

是的,他很早就想死了。或者說,他早就已經心死了。

那個而立之年時立下內聖外王的崇高目標,更是說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狠話來激勵自己的人,就在一個平常的傍晚時分,離開了這個世界。如果你熟悉和了解曾國藩的生平,你就會感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這樣的人物了。

我們這個系列,就來評說一下曾國藩。

說說“不信書,信運氣”的曾國藩(1)

圖2 說不盡的曾國藩

曾國藩一生清廉,家風勤儉,唯獨在一件事上,他捨得花錢,那就是買書讀書!

短短六十一年生命,自七八歲開始讀書,半個世紀下來,曾國藩可謂在書海世界廣闊遨遊,儒家學派,理學經典,法家論述,再到最後的老莊學說,他都下大力氣鑽研過。就連他初創湘軍時,也是從紙上談兵開始的,他的軍事教科書,是戚繼光寫於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的《紀效新書》。

初期的湘軍建制和平時訓練,所有的章法都來自於這本寫成於1560年的兵書。後來三河鎮大敗,曾國藩痛定思痛,才漸漸走出了自己的章法,當然,這不是說《紀效新書》不管用,只能說清朝末年的兵源的素質,遠不是戚家軍那樣水準的了。其實就連戚家軍,也是精心挑選兵源的,讀過明史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戚家軍的兵源,基本來自於浙江義烏人。

說說“不信書,信運氣”的曾國藩(1)

圖3 《紀效新書》曾被曾國藩用作建軍攻略

曾國藩早年讀書,目標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奈何他資質較笨,又碰上一個比他更笨的父親當他的家庭老師,結果從13歲考到21歲,連續六次失敗。

尤其在第六次失敗的時候,學臺(相當於今天湖南教育廳廳長)專門發佈了一篇公告,指責曾國藩“文理太淺”,沒給他秀才,只給了一個佾生(音yi sheng)的身份,相當於“半個秀才”,這種公開懸牌批判的行為,給年輕的曾國藩心靈重重一擊,他回到家塾後,長年閉門不出,發奮苦讀。

每個人或許都感受過這樣的時刻,總有幾件事情是如此關鍵,幾乎可以改寫你未來一生的命運。21歲的曾國藩,正是處於這樣的狀態,接下來的那次院試,對他而言,是駱駝上的最後一根草,成或敗,將書寫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終於,轉過年,在他參加的第七次院試中,成功考取秀才,從此,曾國藩好像開悟了似的,短短一年後就考取了舉人,四年後考中進士,點了翰林,進了京城,從極不順利發展到平步青雲,這樣的經歷對曾國藩的性格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本就有倔強之氣的他,從此更加堅定了兩個人生原則:勤和恆,而且,他堅定了一個信念——越是身處人生困境,越是要勤勉和有恆。這兩者也是以後他在艱難而焦慮的軍事生涯中倚賴倚賴的兩大法寶。

我們已經很難知道曾國藩少年讀的書對他的世界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他後來的書信和經歷來看,他的少年基本還是受家庭影響最深,尤其是他爺爺,更是他的偶像,他的倔強就是親隨他爺爺的性格。

入了京城,進了翰林院,曾國藩開始用讀書來改變自己,藉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其實,而立之年的曾國藩,官途順暢的不得了,他立志成為聖賢的志向,看起來顯得多餘,換成平常人,有他這樣的官運,恐怕早就全力經營官場,攫取更大晉升空間和利益了。

然而,曾國藩讀書讀的太多,有點讀傻掉了,偏偏要去追求成為聖賢,並且開始很認真的訓練自己。

筆者翻閱古今中外歷史,發現像曾國藩那樣刻意訓練自己,而最終又有大成的,除了曾國藩,恐怕只有遙遠北美大陸裡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了。

說說“不信書,信運氣”的曾國藩(1)

圖4 依靠自我修煉成為美國聖人的富蘭克林

那麼,曾國藩是怎麼通過讀書來訓練自己的呢?

首先,他選擇的修煉方法,根基是理學的理論。

理學最早起源於南宋,在那個“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當汴州”的時代,出現了朱熹、程頤、張載、周敦頤這樣的理學家,提出了道德神學的理論,把道德和宗教合二為一,從此成功帶領中國讀書人走上了一條邪路。

理學落實到具體方法論,先後有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法,朱熹提出的“即物窮理”法,號召大家“存天理滅人慾”,更是把秦漢儒生所做的《大學》重新評註後,成為宋朝以後官方及科舉指定的教科書,千年古書《大學》裡的八條目,從此成為全中國讀書人的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簡而言之,理學把所有的人生難題和社會問題,全部寄望於用道德修養來解決。

年輕的曾國藩此時並不知道,他選擇的出發點,在三十年後,卻變成了他永遠無法解開的困惑。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