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看到標題,你可能會嚇一跳。什麼?滑動不是會造成摔車的麼?滑動不是不好的麼?如果永遠在滑動狀態為什麼我們還能安全通過每個彎道而不是次次摔出去?認真讀完下面的文章,你的疑惑就會得到解答。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因為摩托車兩輪的特殊性,騎士並不能依靠四輪或者三輪的自然平衡保持直立平穩運動,尤其是在彎中的時候,我們需要牽引力的幫助才能順利的通過每一個彎道。知道自己胯下坐騎牽引力的極限是多少,就意味著知道了自己能以一個怎樣的極限速度去通過這個彎道。但是遺憾的是,對於大部分騎士來說,這個牽引力極限幾乎無法被測算出來。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理解牽引力從何處而來或許能夠對解決這個問題有所幫助。牽引力是輪胎橡膠層中的不同化學物質,加上準確的充氣量,不同輪胎花紋深度和不同輪胎溫度結合起來的一種產物,組合不同,牽引力會不可避免的發生改變。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將一個固定好的輪胎加熱到最佳的胎溫,傾斜45度,然後不斷的增加施加在輪胎上的壓力。在某一個點的時候,這個輪胎最終會打滑——在輪胎打滑點上加載的重量是輪胎數據牽引力極限的101%(或者可以姑且認為是一樣的)。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在實際騎行中,極限牽引力的計算並不像上面那樣簡單。在輪胎抓地的過程中,它同時也會“脫掉”一部分物質。它“脫掉”的東西是不同的化學物質,包括:油,蠟,和橡膠混合在一起的各種顏料。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和由此產生的熱量會把這些成分磨掉。你是否注意到,在高速過彎之後,輪胎上會有一圈紫色的環。這個環叫做“榮暈”。“榮暈”是輪胎內部的化學物質因為熱量被祛除出輪胎而產生的。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混合在橡膠中的油性成分會讓橡膠變得更柔軟,從而更貼合路面。當這些油性成分被自然“脫掉”的時候,輪胎就會變幹,變滑,外層變得像被強烈陽光灼傷之後產生的死皮。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把“死皮”去掉,才能讓死皮下面的新鮮的,柔軟的橡膠露出來。完成去死皮這個動作的方法是進行摩擦,而這種摩擦通常需要經過一定幅度的滑動才能完成的。輪胎工程師建議,大概15度縱向滑動給輪胎帶來最好的摩擦力和最具有功能性的胎溫。不要把這裡的滑動當做打滑,事實上,車輛在這種滑動中依舊可以保持穩定的走線,小幅度的滑動只是為了清理輪胎上的“死皮”。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前輪通過三種方式來釋放新鮮的未使用的橡膠:1輪胎和地面的傾角;2抓地的摩擦;3剎車帶來的摩擦。在穩定的狀態,彎中剎車之後和加速之前,前後輪都僅靠傾角和摩擦來進行死皮的清理。

摩托車天性是垂直向前行駛,直到被某種力迫使轉向,前輪的入彎就是這種力之一。這種強迫的動作製造出了前輪和地面的摩擦,這種摩擦迫使車輛入彎並且按照一定的角度走完整個彎道。但儘管這樣,輪胎依舊是會滑動的,向外滑動,這就是滑動傾角。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滑動傾角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夠在車輛傾斜入彎之後把整個車輛的行動靜止住,然後跳下車,將車推過彎道,你會發現車的走線要比你騎過去的時候緊的多。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矢力是另一個影響牽引力的因素。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無論是前輪還是後輪,越靠外部分的輪胎的膠皮的周長,會比靠內輪胎膠皮的周長要短,這就意味著,在同樣的時間內,外部膠皮通過的距離會比內輪胎膠皮通過的距離長,這樣,外部膠皮通過同樣距離的速度會比內輪胎膠皮要快。內輪胎膠皮通過速度慢,從而造成了對速度快的外部膠皮的拖拽,這樣就產生了牽引力,既可以清理橡膠“死皮”,也會幫助車輛保持穩定的走線。

摩托車輪胎在彎中永遠處在滑動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