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系列專題片《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

是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而傾力奉獻的收官之作。共分為《拓荒》、《創業》、《成長》和《使命》四個篇章。該片集合了眾多珍貴的一手視頻資料,採訪了眾多中關村建設的親歷者、參與者和建設者,從本土視角出發,回顧中關村40年發展歷程,以此致敬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拓荒者、創業者和繼承者、致敬具有世界眼光的政府職能部門、致敬每一個奮力託舉中關村的管理者、致敬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

第一集《拓荒》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當週值班總編輯關心:今天我們的選題之一就是致敬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需要採訪的人物是······

作為北京市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編委會的輪值總編輯之一,關心正在進行著當天的全媒體指揮調度。58歲的她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四十個年頭,說起當年剛入職時的情形,一切彷彿就在眼前。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編委會編委 關心:“我是1979年7月份來到咱們單位的,當時咱們單位叫海淀廣播站,是對全區、對海淀區郊區廣播,我當時來的時候十九歲,當時小站只有十八、九個人,連編播帶技術工種在內。我記得最清楚的時候,我來的時候呼號,社員同志們、社隊幹部同志們,海淀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這是我們當時的呼號”。

1979年,時年十九歲的關心正是花兒一般盛放的年齡,每天早晨,她甜美的聲音便會在海淀城市街巷和田間地頭的大喇叭間響起,把區委區政府的聲音傳遞出去。

關心是個土生土長的海淀人,她的家就在著名的北京大學對面的一個筒子樓裡面,這裡是後來被稱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核心地帶。不過,這時候的中關村還只是個普通的地名,如果說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是這裡集中了清華、北大和中國科學院等一大批國家頂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當時中國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

就在關心參加工作的這一年,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正研究員-----陳春先,剛剛參加完全國科技大會並從美國訪問歸來不久。率先在科技大會上體會到“科學的春天來了”的他,又在美國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中關村首家民營科技機構創始人 陳春先(媒體影像資料):“我們的科技成果一般就是寫論文或者是辦展覽會,領導來看看說你搞得很好,但是過了一陣就沒事了。人家剛好是另外一樣,這邊腦子裡有一個新的東西出來了,有個新的發現在實驗室裡做出來了,如果他能利用的話,過了不到三個月,不到半年就已經可以做成產品了,可以在市場上賣。這個東西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我覺得我們搞了好幾十年,應該學人家實在的東西”。

正是此次硅谷之行帶來的衝擊,1980年10月23日,懷著一腔報國熱忱和樸素愛國情懷的陳春先,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間破舊的庫房裡,與同事紀世灜、崔文棟一起,創辦了“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服務部”,開始探索如何才能把紙面上的科技成果,真正轉化成為實際的產品?

中關村首家民營科技機構創始人 陳春先(媒體影像資料):“財務章,等離子體先進技術服務部,這個還真是那個時候的。我們服務部搞起來了,要搞硅谷,口號很大,實際上步子是很小的,就那麼七、八個人,組織了個服務部,北京市科協給我們蓋了個章,拔了兩百塊錢,開了個賬戶,以後我們就幫人家搞點設計呀,做點服務,給人家諮詢,每年大概有兩萬塊錢的收入”。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那時候的陳春先並不知道,就是這個簡簡單單的服務部,後來被認為是中關村乃至全國首家民營科技機構的雛形;他們邁出的這一小步,成為了點燃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的星星之火。

先進技術服務部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為海淀區的地方經濟服務,首家合作對象是海淀區勞動服務公司。由陳春先他們出技術,勞服公司提供人員和場地,共同建立了“海淀新技術工廠”。這,也為陳春先他們日後與海淀區的進一步合作埋下了伏筆。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中關村首家民營科技機構創始人 陳春先(媒體影像資料)“:這個等離子先進技術服務部工作的人都是利用業餘時間來的,每人每個月的報酬大概在七、八元錢,到十五元不等”。

十五元錢,這點在今天看來完全微不足道的收入,在當時卻相當於每個人漲了兩級工資,自然也就在中科院內部掀起了軒然大波。陳春先也被扣上了“歪門邪道、腐蝕幹部、不務正業”十二個字的帽子。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北京市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原會長 紀世灜:“有一次他召開我和崔文棟,召集我們聊天,在我們的辦公室,說我們不但不能倒,老紀你怕不怕?我說我不怕。老崔你怕不怕?老崔說既然做了就不怕。好了,有我在,陳春先自己,有老紀,有你在,我們三個人不倒,我們的服務部就倒不了”。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從1980年開始,近三年的時間,陳春先和他的服務部是在查賬、封門、甚至瀕臨倒閉中度過的。他們這種在那個年代看來甚為離經叛道的做法,在中科院乃至整個科技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同時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直到1982年底,新華社的一篇名為《研究員陳春先搞“新技術擴散試驗”初見成效》的文章,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並且專門就此事進行了批示。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北京市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原會長 紀世灜:“全部肯定,而且指導性的方向。就說陳春先大方向完全對頭,應予支持。同時第二天胡啟立的報告遞上去以後,胡耀邦批示,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政策”。

中央領導的肯定性批示讓中關村裡的知識分子心中有了底氣,原本就躍躍欲試的人們紛紛走出高校和院所、下海開辦公司,從而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陳春先他們也決定乘著改革的東風,進一步擴大並發展服務部。很快,這個想法得到了北京市科協和海淀區科委的大力支持,由海淀區工業公司提供辦公用房,並借款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了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由陳春先擔任華夏所所長,實行“技、工、貿”一體化模式運營,當時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隨後,科海、京海、四通、聯想、信通等公司相繼成立,在中央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鼓舞下、北京市和海淀區的大力支持下,到1987年,中關村地區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已達到148家,這些高科技企業在中關村沿線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海淀大街1號,又被稱為“海淀一號樓”,這裡曾經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關村地區最高的建築,也是當年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的辦公地,因此被視為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起點。而它更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辦公地,見證了中關村的萌芽、破土和成長、壯大,如今這裡已經變身為一處創新創業者的夢想啟航地:中關村夢想實驗室。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中關村夢想實驗室總經理 張歧:“我們在創業者的價值發現、價值培育和促進創業者的價值實現上,我們將進一步的努力,為他們早日實現自身的夢想而不懈奮鬥,最後實現我們大家共同的創業夢想”。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30年前,年僅28歲的張岐,一心想著單位能離家近點兒,報考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並經過幾輪篩選後被錄取。那個時候的他,並不知道來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工作,對他此後的人生意味著什麼?

中關村夢想實驗室總經理 張歧:“這三十年應該說是我個人成長的三十年,奮鬥的三十年,同時也是收穫的三十年。這些年我見證了很多成功者,也見證了很多遇到困難的人,但這些在改革的浪潮中是正常的。這三十年給我的最大收穫就是激情是在中關村成長當中激發出來的,夢想是在海淀這片土壤當中誕生的”。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當年張歧來海淀工作的時候,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剛剛經歷了一場“是”與“非”的爭論和堪稱“暴風雨”式的洗禮。那時候電子一條街上的企業,大都採取自籌資金,自由組合的方式,屬於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有方向無路徑狀態,再加上市場缺乏引導和規範,便出現了一些像“倒爺一條街”、“騙子一條街”的負面輿論。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司法部原部長 (1984年任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 張福森

:“在買進賣出科技產品的過程中,它有智力投入,有技術開發,有服務,也有技術上的創新,所以不完全是簡單的倒買倒賣,所以說這一條街是倒爺一條街是不對的,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全面的,應該說它還是科技開發一條街”。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海淀區作為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所在地的轄區政府,從它一誕生起,就一直關心和呵護著這條街,從政策鼓勵、場地提供到資金支持,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科技人員下海辦企業的環境氛圍。而這在當時,是要承擔一定政治風險的。

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1983-1984年任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 賈春旺:因為他出來搞科技開發,就取消了黨的組織關係,我們在海淀區,我們也是黨的組織,我們就給他續上連續計算。(另一段)來料加工也要有錢買料,從金融上怎麼跟區裡的有關部門商量,怎麼給他們創造一些方便,怎麼動員區裡的有關下屬單位和部門跟他們合作。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司法部原部長 (1984年任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 張福森:“企業要發展,它就有個資金積累問題,那你要幫助他積累資金,就要在稅收上,政府就要想辦法,當時怎麼辦呢,就是叫民辦集體的科技企業,按照北京市知青企業的政策,享受三年減免所得稅(另一段)要探索你就要創新,那應當要打破過去的一些東西,冒一點風險也是必要的,值得的”。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儘管當時的海淀區委區政府對於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始終抱著一種寬容和扶持的態度,但是關於這條街的爭論和非議就不曾停止過,何況那是個剛剛走出思想禁錮的年代。為此,中共中央於1987年12月決定,由中央辦公廳牽頭,國家科委、科協、中國科學院、北京市科委、海淀區政府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展全面調查。

為了讓調查組對電子一條街有一個直觀而系統的瞭解,海淀區委區政府決定拍攝一個彙報片,這個重任就落在了當時剛剛組建電視隊伍不久的海淀區廣播電視局肩上。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海淀區新聞中心原副主任 張春民:“海淀區廣播局這一塊要出攝像設備一起搞調查,我記得給我一摞材料,讓看著寫稿,大概寫的一刻鐘,再重新到公司包括一些大的場景去拍。這個片子來頭大了,要弄好,我也是戰戰兢兢拍,因為專門給中央去看,還有北京市的,也有海淀區的,還有中央各部門的,不多,會議桌兩旁15、6個人”。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在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的資料庫中,記者找到了當年這部供領導們決策參考的彙報片,片中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狀況做了一個詳盡而細緻的闡述,希望儘可能地為聯合調查組提供事實依據。

經過兩個多月的認真調查,聯合調查組於1988年2月底完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並上報中央。

1988年3月12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以《希望的火光》為標題,全文刊登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提出“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四自原則。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發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俗稱十八條。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同年8月5日,“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新聞發佈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宣佈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成立。試驗區的成立,標誌著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第一集《拓荒》(視頻文字版)

第一集《拓荒》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會繼續為您帶來系列專題片《見證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的後續內容,敬請期待!

我們將為您帶來更多資訊

感謝您關注海淀融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