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講述人:

林安銀,生於1925年,1952年參加工作,從事鋼鐵冶煉,後調入內江市運輸公司汽車隊(現內江公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擔任修理工人,直到1980年退休。

「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林安銀

背景:

1958年,內江第一批公交車投入使用,它的出現不僅見證了內江交通改革發展的歷史性時刻,也改變了內江人民的出行方式,為生活帶來便捷。

「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內江公交老照片 內江公交集團供圖

01

交通變革:

第一批公交車投入使用

我出生於自貢市富順縣,1952年參加工作,最先是冶煉工人,因一次意外不小心弄傷了左眼,導致左眼永久性失明,這才轉行。之後我學習修車、開車,並熟練掌握了技術。後來,內江市運輸公司汽車隊(1964年1月改為內江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我被調到該公司,成了一名修車工人。

那時候整座城市都充滿了濃烈的奮戰激情,人們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浪潮中,為生活、工作、理想而奔忙,但生活節奏趕不上工業發展速度。

在過去,內江只有黃包車,價格貴、速度慢,有錢人才能坐。所以,當1958年第一批公交車投入使用後,受到內江人民的追捧和喜愛。我記得,一開始全內江市只有3輛公交車,由貨車改裝而成,沒有頂棚,沒有坐凳,但人們對它的到來依然感到歡欣鼓舞,因為它便宜、速度也快,能節省不少時間和體力。

每天,天剛矇矇亮,車子便從起點站南門(現河壩街)出發,終點站是白馬鎮。路面雖然顛簸甚至泥濘,還要經受日曬雨淋,但大家一點都不覺得苦,甚至感覺是種新奇的體驗。從早到晚,車裡的人氣居高不下,不管載了多少人,人們都要想辦法再擠一擠,直到連一個瘦子都無法再站進去。一輛只有幾米長的車,往往載著一百餘人,僅駕駛室就要擠二三十人。

那時候,坐公交車全部是人工售票,按距離收費,票價一般不超過一分錢。

到1964年1月,內江市運輸公司汽車隊從公司分離出來,成立了內江市公共汽車公司。車輛逐漸增多和完善,公司外購雪佛蘭等品牌車輛,乘車起點站改到了文英街,終點站也由白馬鎮拓展到史家鎮、銀山鎮、沱江公社等地。

不過,那時候我們員工通常是不坐公交車的,我也沒有坐過,因為車輛少、有需求的人多,優先供應乘客。每次看到大家擠上車時自然流露的笑容,就是對我工作的最大獎賞和激勵。

「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沱江牌公交車

02

工作生涯:

三十年兢兢業業

這裡不得不細說一下我的工作。因為左眼不便,我沒有成為一名公交車司機,而是成了一名負責修車的工人。

那時候,內江會開車的人少,懂修車的師傅更是寥寥無幾。我在公交公司就承擔著修車的重任。後來,我收了6個徒弟。我們白天修車,時間不夠就晚上加班,一定要保證第二天的車輛正常運行。

起初是非常艱難的,由貨車改造的公交車,因承載了太多人,超載運行,每天都要檢修,經常更換零件。有時候車子在半路上壞了,我得馬不停蹄地趕過去,修好了再自己開回來,進行仔細檢測。後來,公司從重慶購買了定製的公交車,有頂棚,也有座位,一開始是鐵座椅,後來更換成木凳子,車輛數量也漸漸多了,質量更好,但我的活卻一點沒有輕鬆。

「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優勝單車職工合影(1964年) 內江公交集團供圖

檢查、修理、更換零部件,車子的底盤修理工作全由我承擔。我幾乎沒有節假日,早上天亮,就換上工作服去上班,常常不知道晚上什麼時候才能下班回家。經常忙碌得衣服也來不及換,一週能換洗一次工作服都是極好的情況了。每年除夕,一家人都在家中吃團年飯,我永遠是缺席的那個人。

但是,這樣的工作忙碌而充實,保證了乘客和司機的安全,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見證了內江交通運輸條件的一步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天天提高,我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在那些年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每一年,我都被單位評為先進人物,獎品是什麼早已不記得,但那份榮譽成為了我難忘的珍貴回憶。

「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甜城牌公交車 內江公交集團供圖

03

使命傳承:

子承父業貢獻公交

1980年,我從公交公司正式退休。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內江公交進入了新階段,我有5個子女,其中4個都先後進入公交公司工作,延續著光榮使命,為公交事業奮鬥。

尤其讓我驕傲的是兒子林遠清,他從小就愛往我工作的地方跑,他不怕髒累,喜歡鑽研車輛,也能與工人們打成一片,對公交事業有一份熱忱。他是1979年進入公交公司的,入職後,他在公司擔任外擴鈑金工人,內江自主打造的沱江牌公交車(後改為甜城牌),他就是第一批參與者。

在他們那一代年輕人的努力下,內江公交事業迅速發展。到1985年時,內江主城區已發展到85輛公交車,運營線路17條。而當時的公交車是內江本地造的甜城牌以及重慶牌、上海牌等雜牌車,還有那種由兩節車廂拼接的大公交車,開有3個車門,但無空調。乘車價格也隨物價漲了些,從街心花園坐公交車到旱橋要4分錢,到邱家嘴6分錢,到壕子口1毛錢。

如今,兒子也退休了,但有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了公交公司。內江公交營運車輛,從原來的老舊車型發展到空調、純電動新能源、無級變速等為一體的國內頂級品牌公交車。數量已經發展到636輛;營運線路發展到73條;線路里程從幾公里發展到276公里,增長40餘倍;員工從十幾人發展到1680人,增長了100餘倍。

我偶爾出去走走。上車,刷公交卡就可以繞城一圈,我成了一名真正的乘客,享受著舒適的座位以及空調,從城西到城東,看內江的巨大變化,感受科技的力量。

不過,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我依然忘不了當年激情燃燒的奮進歲月。我相信,正是因為有無數和我一樣默默奉獻的人,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也相信,未來,後輩人會讓內江更美好。

「見證:難忘內江70年」內江的第一批公交車,你見過嗎?

文稿整理:李 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