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美即不美,無私為大私

  • 《道德經》第二章

我想大家都想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按照傳統的翻譯,就是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也就都知道什麼是醜: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也就知道什麼是不善。

不過換個角度解釋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此之為潮流的時候,,他有可能變成一種醜,對於女同胞來說更是如此,滿大街都是穿紅裙子的時候,你再穿紅裙子,會覺得很難堪。別說滿大街了,就是單位裡有另一個人跟你穿了同樣的衣服,撞衫,都讓你很難受。同理,當天下都以某種行為作為善的標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善就出現了。

皆美即不美,無私為大私

第七章裡的一句話: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譯成,無私為大無私。

五十歲以上的人可能會有記憶,改革開放之前,“私”是要堅決打倒的。以前幾乎每家的縫紉機上的罩布,都會有繡的“大公無私”四個字和一副風景畫。那時講的是:“狠鬥私字一閃念”“鬥私批修”,只要是私,死路一條。

但問題是,人性中天然有自私的一面,中國有句古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到一個國家的元首,中到一個部門的部長,小到單位的負責人,都希望人們呈現出“公”的一面,但你如果不能面對人性中“私”的這一面,“公”就要全泡湯了。

在以前的歲月裡,以為人性中的“私”是可以被鬥掉的,結果經濟幾乎走向崩潰的邊緣。天天強調“國家都是你的”,最後發現根本不是,我什麼都沒得到,要吃大鍋飯,要去公社食堂。這就是對人性的瞭解不夠。

思考這一切的同時,《道德經》裡還有另一句話“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原來古人也懂得做思想工作,而且做得這麼有說服力。任何聖人,都不鼓勵人一心只為自己,而是鼓勵你為他人、胸懷天下,但引導你的方式是“無私為大私”-----真正無私的時候,得到反而更多。

“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者,是因為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滋潤萬物,讓萬物一年四季生長輪迴,最後成就的是自己的長久,天長地久。不僅僅是個人心理層面的,更是哲學與文化層面的。

你知道為什麼很多大亨或者私人經常做一些公益或者慈善嗎?大亨是錢多?另一方面當然也是為了回報社會,那私人呢?也是錢多嗎?並不是,還有很多經濟條件並不怎麼好的人來做公益或者慈善,因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從事公益事業,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自己內心的平靜,來幫助更多的人,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對於大多數的中年人是一種奢侈品,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皆美即不美,無私為大私

大家還記得周總理嗎?很多次,我看關於他的書籍和電影,都會掉眼淚。周總理是,“無私為大為”的踐行者。夫婦倆都離世以後,只留下五六千元的存款。直到今天,一提到“總理”二字,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周恩來周總理。

理性的想想看,周總理沒有問題嗎?沒犯過錯誤嗎?太多了。但是人們似乎都可以原諒,甚至都不願意追究,就是因為他在為人處世、道德修養方面,是一個符合中國文化傳統的典範。無私為大私,成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