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林+N”催生出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中)深入四棵树乡五朵源公司调研中药材种植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南召县县长方明洋(右一)调研林下经济发展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利用山区广阔的草场草坡,发展优质畜牧养殖业,

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群众在玉兰苗圃地里除草,

贫困群众依靠种植玉兰苗木实现致富增收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位于四棵树乡的五朵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贫困群众在除草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群众在分拣新鲜的金丝菊

南召“林+N”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喜望群山披绿装 特色产业富万家

贫困群众在花海里采摘娇艳的菊花

73岁的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高树良一家曾因有病人致贫,2015年他利用5000元到户增收项目扶持资金,在10亩土地上种植3000棵玉兰。村党支部发动村里苗木专业合作社帮助销售玉兰苗木,他家苗木销售年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飙升到3万多元。经过三年繁育,玉兰苗木销售纯收入累计达8万多元,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高大爷用卖苗木的钱新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喜笑颜开地说:“俺靠种植玉兰苗木增收致富,去年俺家顺利脱贫啦。庄稼地里栽满了玉兰苗木,年年都有苗木卖,家庭收入有保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贫困群众从风生水起的玉兰苗木产业中鼓起钱袋子。玉兰苗木成为娘娘庙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高树良的幸福生活,在村支部书记高先然看来,却是“甜蜜的烦恼”。尽管全村种植1300亩苗木,但这两年市场行情紧俏,现在合作社不敢承接外地客商订单,大规格的玉兰苗木卖空断货。

产业扶贫是根治贫困的“良方”。如何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真正收获真金白银,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南召县的有益探索是融入绿色发展基因,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让贫困群众从绿色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有效破解既要守护青山绿水,又要让群众增收致富的两难之题。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我们针对全县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实际,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唱‘山歌’,念‘林经’,以林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实现特色产业多重覆盖,让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说。

林苗景一体化工程:美丽乡村更加多彩

南召县四棵树乡地处西南部,一个3万多人的山区小乡,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林下药材、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建成了数十个产业基地。黄土嘴村一个村就培育了软籽石榴基地、林禽养殖基地、鱼虾共养基地、牧草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构树种植基地、艾草种植基地、香菇种植基地等12个产业基地。

四棵树乡雁门村建立高效生态农业扶贫基地,由绿色家园、绿润农民、益农种植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流转土地380亩,种植晚秋黄梨、晚艳红桃、黄金梨1.1万余棵,套种西瓜、甜瓜70余亩,年经济效益80万元,2018年收获3.5万公斤晚秋黄梨销售一空。雁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帮扶模式,带动4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贫困群众累计收入30余万元。南河店郭营村引进南召锦宇园林绿化公司,在村里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玉兰、五角枫等高档绿化苗木,吸纳当地60多户贫困群众在苗圃劳务就业或土地入股分红,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

南召县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要求,合理布局扶贫产业,通过扶贫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广大林农和贫困户大力发展玉兰花木产业,动员贫困群众融入特色产业,依靠特色产业致富增收。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通过“园区引领、品牌创建、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措施,集中力量打造玉兰生态园、锦宇园林、万万树生态园、紫金园林、德仓园林等十大花木精品示范园区,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领玉兰花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十大花木精品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安置就业、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群众9000多人。目前,该县种植以玉兰为主的花木面积38万亩,全县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00余家。

针对全县重点贫困村绿化美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按照“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房前屋后栽满树、庭院四季花常开”的森林村庄标准,在全县14个乡镇的重点贫困村中规划建设100个森林村庄,编制《森林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先期在35个重点贫困村“混搭”栽植各类绿化苗木,实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乡村。

林果药一体化工程:多彩田园淌金流银

城郊乡贾沟村创办的舒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带动农民种植艾草,亩收益在1800元以上;艾草加工车间吸纳6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群众30多人。贫困群众孙小兵夫妇俩原在江苏省务工,艾草扶贫基地建成后进入企业上班,现在一个担任厂长,一个被聘任为车间主任,两人月收入7000多元。艾草产业依托县内5家艾草企业种植艾草3600余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还吸纳贫困群众到艾草车间务工,月人均收入2000元。

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名贵中药材种苗繁育、驯化、推广、种植及中药材精深加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与县内贫困户签订定向带贫种植合同,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订单回收的帮扶方式,推广种植石斛、白芨、重楼、青钱柳、黄精、猪苓、百合等名贵中药材9600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公司分红,200户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城郊乡大庄村69户贫困户以小额贷款入股该公司,每户种植一亩白芨,前三年每户获得4000元入股分红资金,第四年药材成熟后,企业和农户按照5∶5分成,每亩白芨收入3万元以上。

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该县以小店乡万亩辛夷标准化种植基地,城郊乡银河虎山万亩皂荚、元宝枫基地,云阳镇万亩优质桃基地、乔端镇金蕾杜仲基地、乔端镇联源生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四棵树乡软籽石榴基地等十大基地为重点,采取龙头带动、大户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和贫困户发展以辛夷、皂荚、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黄金梨、葡萄、核桃、石榴等为主的高效林果业,山区群众依靠发展中药材、林果业找到一剂致富“良方”、一条光明“钱途”。

位于城郊乡上菜园村的银河虎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由返乡创业人士王德伟投资1.2万元兴建中药材种植基地,流转附近群众500余户荒坡地6800亩,种植皂角树280万余株、连翘50万余棵、桔梗2000余亩,为当地群众提供200多个务工岗位,80户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据统计,该县发展林果基地14万亩,林果专业村21个,林果业农民合作社26家,种植大户200多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企业10多家,带动贫困户3000多户,年户均收入4000多元。

“要想富,多种树”。发展林果业成为南召山区无数农民致富秘诀。云阳镇唐庄村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该镇通过政策倾斜、典型引路、能人带动等措施,动员扶持群众发展优质品种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目前,唐庄村共发展桃树3500亩,人均年收入净增8000元,辐射带动了周边7个村种植品种桃1.3万亩。太山庙乡罗汉村群众种植的晚秋黄梨,个头硕大、果形圆润、口感甜津,成熟季节吸引外地客商蜂拥而至。目前,形成以太山庙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规模化种植晚秋黄梨4600亩,年产优质鲜梨9000吨,亩均效益1.2万元。

乡乡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南召林果药扶贫产业项目“遍地开花”,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优势凸显。目前,该县形成云阳镇以唐庄为中心、太山庙乡以兴隆村为中心、南河店镇以姜先沟为中心建成万亩桃基地3处,留山镇以罗汉为中心、四棵树乡以雁门为中心、城郊乡环城区周边建成千亩晚秋黄梨基地4处,崔庄乡李家庄、四棵树乡三岔口建成千亩软籽石榴基地3处,带动贫困户1800余户发展林果,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林蚕菌一体化工程:传统产业续写新传奇

南召县留山镇石岭湾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尚兴山早些年患有高血压,前年又出现脑梗塞,无法外出务工,妻子听力残疾,三个子女分别在读大学、高中和小学,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8年春季他放养2.5公斤蚕子,遇上风调雨顺好年景,六月份柞蚕结茧下坡,按照市场行情,2个月时间他家收入1.8万元。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洪其顺,爱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病,糖尿病综合征引发双目失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018年春季他在裕达蚕业合作社的动员下,在300亩的柞坡放养4公斤蚕子,除去蚕子等生产成本,净收入3.5万元。

“种地吃饭,养蚕花钱”的农谚,养殖柞蚕成为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南召县多山,山上长满柞树,全县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柞坡122万亩,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产量占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誉。

“我们把柞蚕放养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倾斜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示范基地促动、养殖大户拉动等措施,建成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全县从事柞蚕养殖的村有262个,重点蚕业示范村10个,放养农户1680户,蚕农户均年收入3万元。”南召县县长方明洋谈起柞蚕菌一体化工程如数家珍,“柞蚕生产需要林业抚育,轮伐修剪柞木树枝,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把柞木修剪与食用菌种植相结合,把森林抚育产生的木材作为食用菌种植原料,动员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业。”

柞木资源是发展食用菌栽培的上佳原料,通过蚕坡修剪轮伐、森林抚育项目实施等,把蚕坡抚育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励贫困户种植香菇、羊肚菌等,实施食用菌产业增收工程。留山镇建成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123个,年产香菇45万公斤,销售额520余万元,纯利润380万元,带动了560人脱贫致富。据统计,实施食用菌产业增收工程以来,年带动2000多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人均增收2100元。

丰富的蚕坡资源最适宜林下畜禽养殖,南召县依托广阔的山林资源,探索发展“林+禽、林+畜、林+蜂”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养殖企业的龙头带动,合作社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建成养殖扶贫基地31处,养殖生态柴鸡300多万只、鹅20多万只、鸭10多万只,林下圈养牛、羊、猪等家畜10多万头、林下养蜂2万多箱,带动贫困群众3200多人,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

南召县白土岗镇青山养殖有限公司租赁当地6000亩山林,建成生态柴鸡养殖基地,林下散养柴鸡10万只,附近乡邻到养殖公司务工,每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并与周边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定向带贫协议,182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脱贫。南召县五朵山郝氏家庭农场散养11万只黑凤鸡,这些黑凤鸡食林中虫草、饮山中泉水,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郝氏虫草蛋一天生产3万枚,在“南召特色馆”、淘宝、天猫、京东电商平台上销售,实现“零库存”。郝氏家庭农场带动7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2.5万元。

林养游一体化工程:乡村旅游托举致富希望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载体。南召县开启“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的金钥匙,依托全域景区化建设,以乡村田园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依托,整修传统村落,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的农家餐饮和游乐项目,建设25个有产业基础、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韵味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依靠旅游业杠杆撬动扶贫重担,使之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县拥有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多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休闲旅游农庄5个。

乔端镇玉藏村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景区的腹地,村“两委”发动景区附近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群众纷纷开办农家乐宾馆、客栈,建设农家乐宾馆22家,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次,经营农家乐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曾经贫困的穷山村,抖落往日的“满身尘埃”,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山村。

云阳镇铁佛寺村盛产石材石货,村里现存42套、100多间上百年的石头房,全部用山上开凿的片石干砌而成,保留乡村原生态自然古朴的风貌。整个村庄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像一座青石古堡。古韵悠长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醉心于寻找旧时的“乡愁”,乐在其中,流连忘返。“石头村真美,百年石头房古朴自然,农耕文明留住乡愁,名木古树生态优美,农家地锅菜有乡土味,这里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买头……”这是当下“到此一游”游客的共同感受。

南召县提出建设“十大森林村镇、百个森林村庄和百公里玉兰长廊”的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分步实施,在森林村庄外围规划建设围村林带和村庄游园,配置亭台等基础设施,把贫困村建成生态休闲游和乡村振兴的样板。目前,建成的云阳镇石头村、山头村,南河店镇郭营村、龙王庙村,小店乡山底村,四棵树乡黄土嘴村等森林村庄,已成为南召乡村休闲旅游的招牌。

国家AAAA级旅游区五朵山景区位于南召县四棵树乡境内。南召县五朵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依托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优势,通过“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党支部+农户”扶贫模式,注册成立以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旅游工艺品加工为经营范围的利众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群众种植食用菌、中药材,养殖蜂蜜、虫草鸡、水产品,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产品、统一对外营销,打造五朵山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形成五朵山松林虫草蛋、土蜂蜜、大柳树编织、九龙湖寒水生态鱼等品牌。该乡通过旅游扶贫带动景区周边8个村、416户、2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步实现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