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可以說,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究其原因,就是主帥的剛愎自用不聽勸阻所致。今天就說說三國前期的官渡之戰。

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官渡之戰,發生在袁紹和曹操之間。袁紹興兵七十萬而且將多糧足,身邊還有田豐、許攸、審配等一干謀士。而曹操則只有七萬兵馬,而且謀士荀彧還留守在許昌,身邊只有許褚、李典、張遼、徐晃等幾員上將,最重要的是糧草不足。這或許是一場早已註定結局的戰役,十倍兵力於曹操,而且糧草充足。所以袁紹有些飄飄然了。

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袁紹興兵之時不聽田豐勸阻:“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要不是群臣求情,就將田豐殺死。後任用嗜酒如命的淳于瓊駐守糧草重地烏巢。關鍵時刻袁紹不聽許攸的計謀趁著曹操糧草短缺之時,抽調一軍偷襲許昌,定然大破曹操,而是一句:“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然後竟然聽從審配的上書,只因許攸和曹操曾相識,就要殺了許攸,逼得許攸只能投靠曹操。從此才有了曹操火燒烏巢,官渡大敗袁紹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

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許攸出,仰天嘆曰:“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吾子侄已遭審配之害,吾何顏復見冀州之人乎!”

此刻的許攸是多麼的無奈,自己明明有著良策可以打破曹操。奈何袁紹一意孤行,不但不聽自己的計謀,而且還要殺了自己,最可恨的是審配還把許攸的子侄殺害。本來是一代名士,就這樣被逼的走投無路了。奈何一片忠心難鑑,只留下空嘆!

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按理說,袁紹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全了,卻敗在了七萬的曹軍之手。不是兵力不夠,不是糧草不足,而是袁紹的固執己見所致。自古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身邊那麼多謀士,田豐、許攸,哪一個不是上等的謀士,可是他就是不聽。心中所想即去做了。

而曹操則是聽從大家的建議,甚至不惜派人去許昌問荀彧的計謀,當許攸來投之時,曹操出去迎接竟然連鞋都沒穿。很明顯,一個剛愎自用,一個禮賢下士。這就是差距了。可以預知,最後袁紹的失敗是必然了。

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如果袁紹聽從了田豐或者是許攸的計策呢?或許歷史就會改寫了,到時候袁紹一定大破曹操,從此曹操一蹶不振,而袁紹坐擁北方,此刻面對尚無成事的劉備以及江東的孫家,袁紹完全有資本去爭奪天下的。奈何袁紹的一意孤行斷送了大好的江山。就像許攸看到袁紹不聽自己的計謀不去派軍偷襲許昌後所說:“今若不取,後將反受其害”,果然,袁紹官渡失敗之後便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了,從此,他的故事也成了一個笑話。七十萬打不過七萬。是曹操太厲害,還是袁紹太無能?只能說明袁紹咎由自取!

70萬大軍打不過7萬?袁紹之所以輸給曹操,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回頭想想,有一個良謀並能聽從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劉備聽從勸阻不去興全國之力討伐吳國,又怎麼會有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夷陵之敗呢?我們的生活不也如此嗎?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然後三思後行,萬不可一意孤行。不管是商場還是官場,亦或是戰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聽從大家的意見,做出一個正確的抉擇,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