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馬耳他島決定了隆美爾非洲軍團的命運?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因為馬耳他位於地中海腹地,對德意聯軍的後勤補給線一直進行打擊,成了軸心國眼中釘肉中刺,只要馬耳他依然被盟軍控制,軸心國的補給線就沒法順利運行,因此其對最終擊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意義重大。

馬耳他本身就是戰略要地,但是二戰之初,該島的防守兵力十分薄弱,而此時德國也沒有地中海作戰計劃,因此並沒有重視這個小島。但是後來意大利在北非和英國作戰陷入困局,德軍派了非洲軍團前往支援,但此時英軍已經加強了馬耳他的防守,部署了大量火炮,戰機,雷達站,等武器裝備,抵禦軸心國的進攻。

自1940年6月開始,駐守該島的英軍戰機,潛艇等就開始出擊,不斷打擊軸心國的運輸船,運輸機等,迫使其航線遠離馬耳他,增大其航程來製造軸心國的後勤困難。

該島可以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1940年11月,駐守馬耳他的英軍就摧毀了軸心國近六成的物資,直接導致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以及意大利軍隊缺油少彈,被英軍發動的“十字軍”行動擊潰。

英軍一直非常重視該島的安全,多次冒險前去補充物資,但是軸心國卻對此無可奈何。最終1943年5月,非洲軍團在突尼斯投降,正式宣告了隆美爾在北非的徹底失敗。


前沿陣地


嚴格的說,馬耳他對於隆美爾非洲軍團的影響不是決定意義的。

非洲軍團在北非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北非當時的基建非常落後,沿海的港口極少,而靠近埃及的港口因為英國空軍的空襲難以使用,所以在整個戰爭期間,非洲軍團主要是依靠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兩個港口。而從的黎波里到亞歷山大之間缺乏鐵路,整條運輸線全靠汽車來保證。

按照德國參謀部的計算,由於沙漠地區缺乏水源,因此一個摩托化師每天需要包括水在內的350噸補給品,這些物資如果從港口運輸到300英里之外,需要1170輛汽車。

然而在北非戰役中,德軍的補給線長期在1000英里以上,而軸心國在利比亞的軍隊也超過7個師,而且沙漠裡高溫多沙的環境對汽車損耗極大,加上長距離的行駛,經常都有35%的汽車處於失修狀態,這些汽車還需要消耗從海上運到北非的全部油料的30-50%。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戰爭期間雖然在將物資運輸到北非過程中,被包括馬耳他島在內的英國海空軍攻擊會損失一部分,但是現實是已經運到港口的物資,也無法被及時運到前線。在阿拉曼會戰期間,坦克集團軍非常有限的儲備品足足有三分之一還留在離前線數百英里的班加西港等待運輸。

而增加非洲軍團的汽車數量也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由於北非運輸嚴重依賴汽車,所以德國已經儘可能的增加了非洲軍團的汽車配屬。分配給非洲軍團的汽車數量,和蘇德戰場的4個德國裝甲集團軍群的汽車總量相當,按照比例來算已經是非常奢侈了。而東線的重要性又遠遠超過北非戰場,德國不可能為了北非而放棄東線。



隆美爾的困難,與其說是因為從歐洲送來的補給品太少,不如說是因為他在非洲大陸上的交通線太長。攻佔馬耳他對於減少海上運輸的損耗確實有幫助,但是除非隆美爾老老實實按照參謀部的建議,控制攻擊的距離,否則即使攻佔馬耳他,進攻埃及等待他的還是失敗命運。


不沉的經遠


馬耳他島位於地中海的中間,在西西里和利比亞的軸心基地之間,英國的軍艦和飛機就是從這個軍事基地出發去襲擊給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運送補給的船隊。隆美爾的部隊能前進多遠,完全取決於獲得的補給的多少,而馬耳他島便是隆美爾的‘’命門‘’所在。

1941年8月份,運送給隆美爾的人員和物資有35%被英國擊沉於海底;10月份這一數字達到了63%;最慘的11月9日一支由2艘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護航的7艘輪船的船隊在馬耳他島英軍的襲擊下全部被擊沉了,沒有一艘補給送到隆美爾的手中。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是一支機械化部隊,擁有大量的坦克和卡車等車輛,對於燃料和其他物資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燃料,沒有燃料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將失去戰鬥力。



由於馬耳他軍事基地對軸心國的威脅日益嚴重,希特勒不得不將一些潛水艇和空軍中隊投入到了地中海,對馬耳他島發起了襲擊,持續幾周的轟炸讓英軍的軍艦和飛機不得不暫時撤離該島,北非的補給線開始暢通無阻,1942年1月份沒有一艘船隻被擊沉,隆美爾的軍團也得以重新發起進攻。原本計劃通過傘兵空降行動以徹底佔領這個軍事基地,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威脅,但是出於種種原因這個行動最終沒有付諸實施,不久希特勒便為他的嚴重失誤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6月份一支龐大的英國艦隊開進了這個軍事基地,大量的戰鬥機和軍艦的進駐讓馬耳他再度恢復了打擊能力,而且迫於英國戰鬥機的攔截,德國轟炸機再也無法威脅到這個島嶼了。非洲軍團的補給線再度受到嚴重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75%的補給被擊沉這對8月份的阿拉曼戰役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相持中隆美爾部隊沒有了彈藥,沒有了燃油,連撤退用的燃料都沒有。

老話說“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說明對於一場戰爭,後勤補給的充足是獲取勝利的基本前提,滿足這個前提下,軍事戰略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再優秀的將軍,再精銳的部隊也無法取得勝利,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的失敗就是典型的例子!


戰略論


毫不誇張地說,馬耳他島不僅決定了隆美爾非洲軍團命運,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法西斯德國的命運。馬耳他島的重要性是由其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位於西西里島與利比亞之間,是地中海航運的咽喉。在北非戰場,由於雙方的作戰物資和援軍都是經地中海運往北非的,那麼馬耳他島自然也就成了雙方補給線的必經之地!



俗話說“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從古至今後勤補給都是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隆美爾的北非軍團更是如此,因為從開始北非軍團就飽受著補給短缺之苦,而這最終也導致了德軍的慘敗。北非軍團的補給短缺除了希特勒不夠重視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德軍的補給線經常遭到英軍的襲擊。由於英國自始至終都牢牢控制著馬耳他島,英軍便以此為基地直接威脅著德軍的補給線。僅1941年6月到9月,德意軍隊就有43艘艦船被擊沉,直接損失軍事物資高達數十萬噸!



儘管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節節勝利,但由於人員和裝備無法得到即使的補充和加強,其優勢卻越來越小。德軍在馬耳他吃過幾次虧之後,也開始重視這個彈丸之地,為此德國第一航空隊開始對馬耳他進行持續性轟炸。在持續的空襲下,駐馬英軍損失慘重,但德軍卻並沒有趁機佔領此島。儘管德軍也曾制定過登陸計劃,但由於一些原因,該計劃一推再推直至最終夭折!



美國參戰後,美軍航母抵達馬耳他島,盟軍在島上的力量大大加強,至此德軍基本喪失了奪取馬耳他的可能。1943年5月,彈盡糧絕的北非軍團在盟軍的打擊下徹底失敗,北非戰爭宣告結束。然而馬耳他島的噩夢仍然沒有結束,隨後盟軍以此為跳板成功登陸意大利本土,促使法西斯意大利提前倒臺。



彈丸之地的馬耳他島在整個北非戰場中並不起眼,但它卻直接影響了戰爭的走向。

在馬耳他,德意聯軍一再錯失良機,最終只能接受慘敗的命運。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戰情解碼


馬耳他島位於地中海中部,由五座島嶼組成,其中主島面積24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8%,海岸線全長180千米,有許多優良海港。首府瓦萊塔,戰時人口28萬。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隆美爾被派往此地,最先重創了英軍,但也是孤軍深入,對於海戰,德國無法與英國對決,隨後英軍在周邊用海軍封鎖了德軍的補給線,要求的一萬頓燃油也只到位了600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加上盟軍恢復力極強,立馬又派重兵前往,哪有不敗之理,只能說隆美爾敗給了後勤


蘆笛x


大的方面來看是德國的國力不濟決定了隆美爾軍團的命運。因為德國的裝備和兵力不足,使希魔無法給於隆美爾太多幫助。只能憑有限的軍力奮力拚殺,到後來蘇德戰事吃緊時甚至還將非洲軍團的力量也調往蘇聯作戰。


duh23333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元首 。希特勒不關心石油,戈林不關心轟炸機,隆美爾能打的牌太少,蒙哥馬利能打的牌太多,況且還有另外兩個牌友是和他一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