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時期僧人

布袋和尚位列七福神(惠比壽 -大黑天-毗沙門天- 壽老人 -福祿壽- 弁才天 - 布袋和尚)之一,不知名氏,來歷不詳,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常挎著布袋。手把青秧插滿田。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應化事蹟

布袋和尚應化事蹟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寺院奉布

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讚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面上無嗔是供養,口裡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

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底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青白在人間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南無阿彌陀佛!

——《插秧歌》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的詩偈告訴世人: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