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北京城市副中心

观城

本报记者 王彩娜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随着北京市级行政机关的搬迁入驻,通州区发展和建设也迎来了副中心的周期。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古时船工运货,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远远地看到通州地标性建筑——燃灯佛舍利塔就知道马上要到京城了。由此,便有了“先有燃灯塔,后有通州城”之说。

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通州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位于京津发展轴的交会处,是首都参与京津冀发展的重要桥头堡,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与顺义新城、亦庄新城成为北京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其中通州新城还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全会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随后,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升至北京城市副中心。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大格局的拉开,通州区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的承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全力打造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产业板块。比如,以运河商务区为重要承载区,通州区将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的营商环境,加速推进和落实高端金融产业项目落地,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财富管理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