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第一要义:虚领顶劲是基石;及三种关系

怎样理解虚领是第一要义?

虚领顶劲是“十要”当中第一条要领,是提纲挈领的动作要求。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为其他动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不然无从谈起。

故而处处都要以此准绳要求自己,贯穿练拳行功的始终。“虚领”,并非是用力往上顶,而是轻轻地往上“领”起。

顶,是指头顶(百会穴),它是一个点,不是用力之地。我们讲轻轻领起这个点,而非往上顶这个点。

如果往上顶,就易导致颈项僵硬,面部表情呆滞,头颅转动不灵活等弊病。因而要求“虚领”,同时要注意虚领顶劲并非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反应,它是在全身其它动作要领准确到位的基础上,由脚下产生的直达头顶的一股子内劲,而产生上领和“顶头悬”的感觉,使头正颈直,虚灵自然。这也就是太极拳中“有上就有下,有下就有上”的体现。

太极拳第一要义:虚领顶劲是基石;及三种关系

如何理解“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法则。

欲沉肩必须先松肩,在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沉肩。

松肩又是练太极拳的一大难题,必须下苦功夫去体会,只有把肩松开了,才能做好沉肩。只有做好了沉肩坠肘也才有利于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在行拳走架中肩始终要松沉,不可耸起。两肩要平,不可一肩高一肩低。两肩松沉微向前合,肩与胯上下垂直,做到肩与胯合。

肩是上肢的枢纽,肩不松沉,其劲力很难过肩背而行于手指;肩不松沉,其气必上浮而致身法散乱。

对肘的要求是:肘不离肋、不贴肋、不过背。不管在什么状态下,肘关节总是微曲的,并且有下垂之劲,即便是像白鹤亮翅这样右手臂上掤时,肘仍然要下坠,肘尖仍然是带有下坠之劲的。故在行拳走架中肘曲要坠、伸要坠、抬要坠、举也要坠。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虚腋”,虚腋是指腋下要虚空,约留有一拳的空间。就像腋下夹一个热馒头,夹得紧了,烧得受不了,夹的太松了馒头就掉了,所以就要虚虚的夹住。

这样肩沉了,肘坠了,腋虚了,就为下一步的“坐腕”打通了关节,打下了基础,为劲力畅通打开了通道。

太极拳第一要义:虚领顶劲是基石;及三种关系

怎样才能做好“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同样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法则。

杨公澄甫先祖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指出:“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含胸,就是要胸部肌肉松沉,略内涵,切忌挺出,做到胸部平坦,不挺不凹,在行拳走架中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放松肩锁关节,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收,使胸部自然宽松,即为含胸。

能做到含胸,就能气沉丹田,就不会气涌胸际,能气沉丹田就能在行拳走架中做到沉着、平稳、力整势圆。

所谓拔背,是指当胸部略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使背部舒展,两肩中间脊骨便鼓起上提,略往后上方拉起,使背肌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皮肤有微微绷紧,产生一种放松拔长的感觉。在行拳走架中将会产生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的整劲。

太极拳第一要义:虚领顶劲是基石;及三种关系

虚领顶劲与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这三者里面,虚领是第一要义。虚领起来之后,整个身体才能灵活,身体脊柱上下贯穿,肩松开,两胯松沉,觉得有个地方把头部挂起来似的。只有这样,腰才能松沉,才能自如灵活地转动。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才能做到虚领?首先,有意识的将头部扶端正,下巴微收,沿下颌骨两侧向后脑勺微上提,玉枕穴微微后凸。然后,放松肩部关节。两肩并不是一味往下坠,而是微向肩两侧拔开然后弧形向前微裹,这是两肩自然松开的结果,并非要有意凹胸,胸部应该自然平坦,两肩自然松开、松沉,两臂才有掤劲。

我们讲含胸拔背,也是这个意思,不是有意的凹胸凸背,那样容易练成驼背。肩部关节自然拔开,松沉后,胸骨自然垂直舒展,坦坦荡荡。再进一步从内劲上讲,例如揽雀尾挤掌、按掌之时,随腿向前弓步,重心前移,胸部和背部要圆撑饱满,微有后撑之意,不可随两掌而向前爬,此时肩胯的松沉使得脚下的反弹力由脚而腿,经过腰的加速从后背上来传导于两臂和指稍。如果上身没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前胸不能够饱满圆撑,腰劲就无法传导于肘手,我们讲太极拳用腰不用手,但是你腰跟手说不上话,用腰也是白用。

因而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三者是一个整体,三个要领都做到了,才能使身形上下、前后保持对拉。这一点是劲路是否能够贯穿、畅通,骨骼是否能够协调一致的保障和关键。

在这三者里,虚领顶劲是基石,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是在此基础上的重要守则,有了往上的领起,才有往下的松沉感,横膈膜才不至于上浮,肩部和腰胯才能松沉。

没有虚领,就好比一件衣服没有衣架把它挂起来,一下子蜷缩堆放在一起,没有了外形,所以有了虚领,一切就都会有。杨澄甫宗师强调“非有虚领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只有这个要领掌握了才能生气势、提精神、透神韵、提携周身。(扎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