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互聯網保險”、“保險科技”的出現,猶如傳統保險從業者的潘多拉盒子,孕育著希望也醞釀著不安。

從WTO之初外資險企的“狼來了”吶喊,到銀保獨大時代對銀行系險企重劃格局的擔心,再到今日面臨“新進入者”攜“互聯網或者保險科技”的挑戰,焦慮與恐懼似曾相識。

科技到底會給保險帶來什麼?與其焦慮,不如坐而論道後的實踐。

2018年12月27日,由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新銳媒體《今日保》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保險轉型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保險學界、大型保險公司、科技巨頭的四位嘉賓展開了一場關於“科技+保險戰略落地”的討論。

主持人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朱儁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

嘉賓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霸兆宇

中國人壽電子商務公司網絡銷售部總經理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侯放

小米支付、保險負責人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趙大瑋

京東數科保險科技事業部總經理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朱儁生:保險+科技不是新的話題,但是大家都很關注的話題。原來我們談科技更多是指互聯網保險的渠道變革,後來看到互聯網保險創造了很多場景保險,演化出很多功能。

最近大家談科技與保險,科技給保險賦能,是價值鏈下保險參與的生態。目前科技對保險產品的創新、個性化的定價、銷售渠道的變革、業務管理的方式乃至商業模式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第一個問題,如何探索以科技為內核的商業模式,實現科技與保險的深度融合?

霸兆宇:我們是一家比較傳統的國企,可能會在科技上更強調自主化。對於涉及到核心數據、核心業務等資源的技術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採購其他非核心的服務。

在這樣的大戰略或背景下,“向外戰略性投資”也是國壽和平安有差別的地方。如人臉識別技術,平安會自己研發或將之買下,國壽是以戰略投入為主。

從生態角度看,有人分析認為:國壽是以戰略投入為主;平安是以購買、研發做閉環為主。

朱儁生:依國壽特點看,核心是自主並保障安全性,但也與外部一起合作開發。

侯總,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侯放:我是做技術出身的,關於企業的科技戰略可以分為探索和應用兩個層面看待。

我認同應用層面的邏輯,新科技與現行業務的融合,是以合作為主。但探索和應用是兩個維度,不計成本探索一個新的科技方向,對於企業發展並不是最有利的。

我認為,應用層面是自研加一部分合作;而探索層面,我們希望雙方共同拿出感興趣的方向和現在已有的科技類成果,做技術轉換科技方面的探索,尋求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對小米而言,我們不排斥任何一種方向,只是在不同方向上採用不同的策略,但核心都是以科技為內容的商業模式。

最終都需要明確商業模式的中心目標是什麼?是獲取更大量的客戶,還是賺取客單價足夠的淨利潤?

確定以科技為內容的核心後,要進一步明確商業因素和商業邏輯的核心訴求是什麼,然後結合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找到適合企業的方法。

朱儁生:侯總做了很好的區分,把探索和應用加以區別,可以更好地看待這個問題。同時也提到很核心的問題,“目標是什麼,你的終點在哪裡?”因為,知道終點在哪裡,才能以終為始,知道怎麼做?

趙總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趙大瑋:我們考慮的是,能用什麼樣的方式為這些客戶創造價值,無論自營、投資,還是共建,目標就是創造價值。

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我們的數據和科技能力,為客戶創造價值?如果說從保險公司拿到產品放到網上賣或者與保險公司聯合開發產品是科技與保險結合的1.0階段或2.0階段,那麼3.0階段的科技與保險結合的方向在哪裡?需要真正下探到具體產業中,尋找他們可以和保險結合的訴求。

比如長途運輸的貨車行業、小便利店的零售行業等,只有深入瞭解他們,才能發現他們的訴求。然後根據我們的數據和科技能力看是否可以做風險畫像,是否可以真正的幫助他們解決風險的問題。

再如,市場上為什麼沒有高額意外險,客戶沒有需求嗎?不是,是我們沒有真正把風險量化,做到真正的風控閉環。

這方面,我們也進行了很多對外投資和技術服務方面的合作。

比如我們投了一家做藥店SaaS的企業,為什麼?我們兩家的數據互通,可以補充健康險風險模型數據,這是在合法又合規前提下的1+1>2。

小結

朱儁生:核心還是以客戶為中心,價值創造很重要。在這個基礎上,大家相互合作,創造價值可能是最重要的。謝謝趙總對這個問題的分享。

一場“科技+保險”的大討論:保險就是為跨界而生的行業

朱儁生:第二個問題,現在保險是金融服務,但保險也有服務的屬性,可以鏈接很多生態,最終將保險和服務的屬性融合在一起。那麼如何推動跨界連接生態,實現保險和服務的深度融合?

霸兆宇:有一個說法,保險是用人範圍、招人範圍對專業限制最小的一個行業,什麼專業都可以在保險公司找到位置。這是由保險業務特徵決定的,保險就是跨行業而生的。

如車險之痛,50%、60%的車後市場靠保險公司活著,但不受保險公司控制。如果未來醫保支付改革繼續深化,健康險快速崛起後,健康後市場主要資金提供者很有可能也是保險公司,或者說險企會成為其中重要的支付方。

保險業務性質決定了險企必須做跨行業的整合。以前,保險行業幾乎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經營,沒有跨到行業外去創造價值。這可能是由於思想、戰略上的限制,非不能做或做不到。

所謂跨界連接生態上下游,不管是承保端、風控端還是服務端都是自然延伸。如做健康保險產品的理賠,自然要延伸到醫院和醫藥體系。事實上,全球知名的大型健康保險公司,最後做的不是醫療保險,而是醫療服務。他們對醫療體系的介入和佈局是系統而完整的,也是自然的延伸。

基於智能設備的風險管理,是保險公司未來在產品、運營、經營方面考慮的。以前完全不可保的風險在技術支撐下,第一邊際成本基本為零。

舉個例子,因為道德風險太高,以前保險公司是不能承保手機丟失風險的。但在新技術支持下,這個業務是可以做的。藉助智能手機的GDP,如丟失後的手機出現在國外,但手機的主人還在國內,這是否解決了道德風險問題?

以前,保險公司是絕對不可能開發這種產品的,想做也做不了。原因,首先不知道你是否買了手機;就算知道,上門出保單,成本奇高。如今,網站出保單的成本可能只有幾分錢。

所以,技術決定了保險必然要往產業鏈、向更服務於人的角度延伸。

朱儁生:霸總說的非常好,保險業務屬性決定了產業鏈的自然延伸。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讓原來不可以承保的,變成了可能,延伸了承保的邊界。伴隨觀念的更新,技術的進步,很多風險可以量化、承保了。侯總怎麼認為呢?

侯放:我認同霸總的概念——以用戶為中心。當以用戶為中心的情況下,跨不跨界真的不是很重要,因為我們所關注的是用戶的生態。

互聯網企業BATJ一直都強調以用戶為中心,識別用戶本身的價值。當你圍繞用戶價值去看問題的時候,它本身就是跨界的;而你希望獲得用戶價值足夠多的數據和意義的時候,它也是跨界的。

就像以前壽險依據體檢報告,更加關注人生理是否有毛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是否容易患病,和他生活環境非常密切。如水、空氣狀態等。

如果企業圍繞用戶價值出發,本身就是一個跨界的生態。

朱儁生:侯總的發言把我們的討論推向了更深入的思考。其實跨界是個形式的東西,為什麼跨界,後面的推動力——以用戶為中心下的識別和創造的價值,那是自然延伸的結果。趙總,您的看法呢?

趙大瑋:我認為,我們現在正在把“問號”努力弄成“歎號”。

我非常認同霸總說的,我也是學保險出身的,認為中國和全球保險行業並沒有發揮出保險應有的作用。

我們到底要為什麼樣的產業、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客戶提供風險管理產品?我不想用保險這個詞,想用風險管理來解釋跨界保險的事情。

如果中國保險解決了跨界風險管理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向全球證明,中國保險行業是可以領先全球的,我們能找到一條真正實現產業和保險相融合的路。

但這條路很難,難在哪?跨界風險管理,要求我們必須把產業拉進來,和產業一起共建跨界風險的模型和規則。

合作的企業之間是否可以放下戒心,打開我們的業務、場景、客戶,共享我們需要的數據,真正實現跨界的共建共生,把“場”的概念延伸到所有行業有痛點的地方。

例如汽車產業+健康產業是中國痛點最多的、產業鏈最長的、市場規模足夠大的兩個產業,裡面的風險機會同樣很多。無論是醫療資源分配,還是運費成本,有多少是靠著風險管理手段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的?

這條路很難,但必須要走。

小結

朱儁生:謝謝趙總,我非常同意你的判斷,如果把保險理解為提供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確實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自己也感受到了保險和科技的連接,固然有增量市場的出現,但巨大的存量市場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也特別期待保險和科技一起,把問號變成感嘆號。

總 結

朱儁生:感謝三位嘉賓的研討,作為主持人我簡單做一點總結:

第一,科技對保險而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已經成為我們的重要生產要素,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

未來科技一定會重新定義保險市場的特徵,也會重新定義整個市場競爭格局,甚至科技會重新定義接下來保險市場的一些商業模式。

需要我們思考的是,保險和科技怎樣深度融合,把保險基本屬性和客戶要求的服務屬性更好地結合?怎麼以客戶價值為中心去實現跨界連接和生態化,讓跨行業實現深度融合,實現客戶體驗一體化?

第二,市場是什麼?是基於自願原則合作的秩序,剛才大家提到“共建”、“共生”、“合作”、“開放”,說明市場是合作的秩序,合作中進行分工分化,效率進行提升,這是生態的意義。

第三,保險企業作為生產者,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消費。真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是消費者主權,消費者掏錢,它的貨幣就是一場選票。所以,市場經濟一定是經濟的民主制度,這個民主制度意味著,消費者需求是第一位的,用戶是第一位的。

第四,科技是有限度的,需要線上線下融合。科技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有些問題科技不容易解決。如一些制度性的缺陷。如產權改革、市場機制,企業家精神受約束等,需要制度改革才能推動。

第五,市場主體發展到現在有一些內在的約束,需要有敬畏之心和信仰。大家都在講利益,什麼是利益,什麼是正確計算的利益,這需要我們做技術,做科技的人有敬畏之心,要意識到我們可能的淺薄,讓我們的敬畏之心和市場的重塑結合起來。

凡是談到科技就會談到創新,凡是談到創新就會談到突破已有的規則,市場和創新在尋求平衡,這需要觀念的創新。

最後特別感謝《今日保》,也感謝《中國網》讓我們有這樣的討論,讓我們變成觀念的市場,思想的市場,讓我們用思想影響保險。謝謝!

(以上內容未經演講者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