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的出现,犹如传统保险从业者的潘多拉盒子,孕育着希望也酝酿着不安。

从WTO之初外资险企的“狼来了”呐喊,到银保独大时代对银行系险企重划格局的担心,再到今日面临“新进入者”携“互联网或者保险科技”的挑战,焦虑与恐惧似曾相识。

科技到底会给保险带来什么?与其焦虑,不如坐而论道后的实践。

2018年12月27日,由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新锐媒体《今日保》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保险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保险学界、大型保险公司、科技巨头的四位嘉宾展开了一场关于“科技+保险战略落地”的讨论。

主持人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朱俊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

嘉宾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霸兆宇

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公司网络销售部总经理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侯放

小米支付、保险负责人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赵大玮

京东数科保险科技事业部总经理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朱俊生:保险+科技不是新的话题,但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原来我们谈科技更多是指互联网保险的渠道变革,后来看到互联网保险创造了很多场景保险,演化出很多功能。

最近大家谈科技与保险,科技给保险赋能,是价值链下保险参与的生态。目前科技对保险产品的创新、个性化的定价、销售渠道的变革、业务管理的方式乃至商业模式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第一个问题,如何探索以科技为内核的商业模式,实现科技与保险的深度融合?

霸兆宇:我们是一家比较传统的国企,可能会在科技上更强调自主化。对于涉及到核心数据、核心业务等资源的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采购其他非核心的服务。

在这样的大战略或背景下,“向外战略性投资”也是国寿和平安有差别的地方。如人脸识别技术,平安会自己研发或将之买下,国寿是以战略投入为主。

从生态角度看,有人分析认为:国寿是以战略投入为主;平安是以购买、研发做闭环为主。

朱俊生:依国寿特点看,核心是自主并保障安全性,但也与外部一起合作开发。

侯总,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侯放:我是做技术出身的,关于企业的科技战略可以分为探索和应用两个层面看待。

我认同应用层面的逻辑,新科技与现行业务的融合,是以合作为主。但探索和应用是两个维度,不计成本探索一个新的科技方向,对于企业发展并不是最有利的。

我认为,应用层面是自研加一部分合作;而探索层面,我们希望双方共同拿出感兴趣的方向和现在已有的科技类成果,做技术转换科技方面的探索,寻求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对小米而言,我们不排斥任何一种方向,只是在不同方向上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核心都是以科技为内容的商业模式。

最终都需要明确商业模式的中心目标是什么?是获取更大量的客户,还是赚取客单价足够的净利润?

确定以科技为内容的核心后,要进一步明确商业因素和商业逻辑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然后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找到适合企业的方法。

朱俊生:侯总做了很好的区分,把探索和应用加以区别,可以更好地看待这个问题。同时也提到很核心的问题,“目标是什么,你的终点在哪里?”因为,知道终点在哪里,才能以终为始,知道怎么做?

赵总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赵大玮:我们考虑的是,能用什么样的方式为这些客户创造价值,无论自营、投资,还是共建,目标就是创造价值。

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我们的数据和科技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果说从保险公司拿到产品放到网上卖或者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产品是科技与保险结合的1.0阶段或2.0阶段,那么3.0阶段的科技与保险结合的方向在哪里?需要真正下探到具体产业中,寻找他们可以和保险结合的诉求。

比如长途运输的货车行业、小便利店的零售行业等,只有深入了解他们,才能发现他们的诉求。然后根据我们的数据和科技能力看是否可以做风险画像,是否可以真正的帮助他们解决风险的问题。

再如,市场上为什么没有高额意外险,客户没有需求吗?不是,是我们没有真正把风险量化,做到真正的风控闭环。

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对外投资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

比如我们投了一家做药店SaaS的企业,为什么?我们两家的数据互通,可以补充健康险风险模型数据,这是在合法又合规前提下的1+1>2。

小结

朱俊生:核心还是以客户为中心,价值创造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大家相互合作,创造价值可能是最重要的。谢谢赵总对这个问题的分享。

一场“科技+保险”的大讨论:保险就是为跨界而生的行业

朱俊生:第二个问题,现在保险是金融服务,但保险也有服务的属性,可以链接很多生态,最终将保险和服务的属性融合在一起。那么如何推动跨界连接生态,实现保险和服务的深度融合?

霸兆宇:有一个说法,保险是用人范围、招人范围对专业限制最小的一个行业,什么专业都可以在保险公司找到位置。这是由保险业务特征决定的,保险就是跨行业而生的。

如车险之痛,50%、60%的车后市场靠保险公司活着,但不受保险公司控制。如果未来医保支付改革继续深化,健康险快速崛起后,健康后市场主要资金提供者很有可能也是保险公司,或者说险企会成为其中重要的支付方。

保险业务性质决定了险企必须做跨行业的整合。以前,保险行业几乎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没有跨到行业外去创造价值。这可能是由于思想、战略上的限制,非不能做或做不到。

所谓跨界连接生态上下游,不管是承保端、风控端还是服务端都是自然延伸。如做健康保险产品的理赔,自然要延伸到医院和医药体系。事实上,全球知名的大型健康保险公司,最后做的不是医疗保险,而是医疗服务。他们对医疗体系的介入和布局是系统而完整的,也是自然的延伸。

基于智能设备的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未来在产品、运营、经营方面考虑的。以前完全不可保的风险在技术支撑下,第一边际成本基本为零。

举个例子,因为道德风险太高,以前保险公司是不能承保手机丢失风险的。但在新技术支持下,这个业务是可以做的。借助智能手机的GDP,如丢失后的手机出现在国外,但手机的主人还在国内,这是否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

以前,保险公司是绝对不可能开发这种产品的,想做也做不了。原因,首先不知道你是否买了手机;就算知道,上门出保单,成本奇高。如今,网站出保单的成本可能只有几分钱。

所以,技术决定了保险必然要往产业链、向更服务于人的角度延伸。

朱俊生:霸总说的非常好,保险业务属性决定了产业链的自然延伸。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让原来不可以承保的,变成了可能,延伸了承保的边界。伴随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很多风险可以量化、承保了。侯总怎么认为呢?

侯放:我认同霸总的概念——以用户为中心。当以用户为中心的情况下,跨不跨界真的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是用户的生态。

互联网企业BATJ一直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识别用户本身的价值。当你围绕用户价值去看问题的时候,它本身就是跨界的;而你希望获得用户价值足够多的数据和意义的时候,它也是跨界的。

就像以前寿险依据体检报告,更加关注人生理是否有毛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和他生活环境非常密切。如水、空气状态等。

如果企业围绕用户价值出发,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生态。

朱俊生:侯总的发言把我们的讨论推向了更深入的思考。其实跨界是个形式的东西,为什么跨界,后面的推动力——以用户为中心下的识别和创造的价值,那是自然延伸的结果。赵总,您的看法呢?

赵大玮: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在把“问号”努力弄成“叹号”。

我非常认同霸总说的,我也是学保险出身的,认为中国和全球保险行业并没有发挥出保险应有的作用。

我们到底要为什么样的产业、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客户提供风险管理产品?我不想用保险这个词,想用风险管理来解释跨界保险的事情。

如果中国保险解决了跨界风险管理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向全球证明,中国保险行业是可以领先全球的,我们能找到一条真正实现产业和保险相融合的路。

但这条路很难,难在哪?跨界风险管理,要求我们必须把产业拉进来,和产业一起共建跨界风险的模型和规则。

合作的企业之间是否可以放下戒心,打开我们的业务、场景、客户,共享我们需要的数据,真正实现跨界的共建共生,把“场”的概念延伸到所有行业有痛点的地方。

例如汽车产业+健康产业是中国痛点最多的、产业链最长的、市场规模足够大的两个产业,里面的风险机会同样很多。无论是医疗资源分配,还是运费成本,有多少是靠着风险管理手段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的?

这条路很难,但必须要走。

小结

朱俊生:谢谢赵总,我非常同意你的判断,如果把保险理解为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自己也感受到了保险和科技的连接,固然有增量市场的出现,但巨大的存量市场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也特别期待保险和科技一起,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总 结

朱俊生:感谢三位嘉宾的研讨,作为主持人我简单做一点总结:

第一,科技对保险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生产要素,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

未来科技一定会重新定义保险市场的特征,也会重新定义整个市场竞争格局,甚至科技会重新定义接下来保险市场的一些商业模式。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保险和科技怎样深度融合,把保险基本属性和客户要求的服务属性更好地结合?怎么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去实现跨界连接和生态化,让跨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实现客户体验一体化?

第二,市场是什么?是基于自愿原则合作的秩序,刚才大家提到“共建”、“共生”、“合作”、“开放”,说明市场是合作的秩序,合作中进行分工分化,效率进行提升,这是生态的意义。

第三,保险企业作为生产者,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消费。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是消费者主权,消费者掏钱,它的货币就是一场选票。所以,市场经济一定是经济的民主制度,这个民主制度意味着,消费者需求是第一位的,用户是第一位的。

第四,科技是有限度的,需要线上线下融合。科技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有些问题科技不容易解决。如一些制度性的缺陷。如产权改革、市场机制,企业家精神受约束等,需要制度改革才能推动。

第五,市场主体发展到现在有一些内在的约束,需要有敬畏之心和信仰。大家都在讲利益,什么是利益,什么是正确计算的利益,这需要我们做技术,做科技的人有敬畏之心,要意识到我们可能的浅薄,让我们的敬畏之心和市场的重塑结合起来。

凡是谈到科技就会谈到创新,凡是谈到创新就会谈到突破已有的规则,市场和创新在寻求平衡,这需要观念的创新。

最后特别感谢《今日保》,也感谢《中国网》让我们有这样的讨论,让我们变成观念的市场,思想的市场,让我们用思想影响保险。谢谢!

(以上内容未经演讲者确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