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的真实人生


小清新的真实人生


钱岗你好:

我是你的老读者,从很早以前看你写IT行业一直到现在了,最近一年你写了很多个人生活感悟的文章,其中有好多篇我都有极大共鸣,可能是因为我俩年纪相仿,遇到的困惑也类似吧。

30多岁以后,明显感觉生活一路向下,工作生活中的琐事消磨了我太多的意志和耐心,我越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失望,这就是中年危机吗?还是我矫情了?每天都觉得现在的生活跟当初的预想完全不一样,枯燥乏味,年少时的美好想象几乎都没有了。你也是这样吗?能不能就我的困惑写一篇文章?

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否过分了,实在是觉得无人倾诉跟交流,想知道你们是怎样想的,所以才问你的。如有打扰万分抱歉。

你的老读者小钟

小钟你好:

我年轻时候看了几本书,就自以为获得了怎么比别人生活得更明白更正确的方式,还经常用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来指导别人生活,但是越来越多的事情告诉我,有很多存在了年的我以前看不起的观念和社会现象,以前我都没有看到本质,我才是真正肤浅和幼稚的那个人。

举个例子。

我小孩小学班上有两个小朋友小明和小毛跟她比较要好,三个妈妈就经常在一起,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小明是单亲家庭,妈妈已经再婚,继父跟他们一起生活,平时接送辅导作业,事实上也充当了爸爸的角色。平时三个妈妈经常一起吃饭,我还有幸蹭了几顿,我看离异家庭的小明表现也很正常,看不出任何不妥,像是一个拥有完整的满满的爱的小孩,毫无破绽,直到上周。

上周她妈妈和继父有事回了老家,就把他托付给小毛妈妈,让他去小毛家几天,两个小孩能够同吃同住几天,开始的时候都开心疯了,可是到了约定时间,小明妈妈老家的事情处理不完,无法赶回昆明,小毛妈妈又有事,最后无奈之下,只能让小明的亲爸放学过来接他。

那天放学时,小明跟小毛蹦蹦跳跳的从学校出来,小毛妈妈跟小明说你妈妈没有回来,阿姨有事,今晚只能让你爸爸来接你。小明顿时就傻了,哭着说要跟妈妈打电话,电话接通之后,声嘶力竭的说,不要爸爸来接,不要爸爸来接。旁边懵懂的小毛很奇怪,一直追着哭的稀里哗啦歇斯底里的小明说:“为什么你不要爸爸来接?为什么你不要爸爸来接?”

这个时候,一个6、7岁的孩子,希望在自己和朋友的世界里掩饰住自己有两个爸爸的这个我们完全忽略的情况,才以一个非常残忍的方式揭开,他不希望亲爸来接他,不希望他的同学和好朋友知道他有两个爸爸,所以他突然哭的歇斯底里的电话里跟妈妈苦苦哀求。妈妈拒绝之后,他急的直跳脚打转。

目睹这一幕的我,内心五味杂陈。

前些年表妹天天跟她老公吵架,急了就闹离婚,我们老家在农村,又是大家族,所有人都反对,反对理由在我当时的我看来都是些可笑的说法,什么为了孩子不能离,什么家族的荣誉不能离之类的。我依仗自己出来混的早,在小辈中年纪大一些,自我感觉说话有点分量,给我妈跟她爸妈分别打电话,大讲道理,表妹要离婚,你们不能反对,不能拦着,不然你们就是封建的保守的大土鳖之类的。

目睹小明在校门口的号啕大哭和茫然失措这一幕时,我突然深刻的感受到,传统的那些话语里映射到真实生活中力量,生活难免不如意,婚姻难免对生活在一起很久的对方有种种不满和怨言,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分开真的是最好的,但是孩子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介意和无助,是当年没有小孩和没有对真实的生活有具体感知的我无法真正理解的。

我所明白的生活,只是书里的人粉饰过的生活,是被简化之后的生活,对真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几乎没有。当时的我一无所知。

我没有结婚生小孩之前的很多想法按照的流行词来说,就是“太小清新了”,这可不是褒义词,这个词语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已经跟着“政治正确”一样,成为一个偏负面的形容词了。

什么是小清新呢,就是比如说还没有小孩,但是说起教育儿童来,头头是道,中心思想就是要爱心满满,打骂孩子等等,完全不可接受。爱能解决所有问题。再比如就是以后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就行了,成绩无所谓,只要快乐成长就行了,绝对不像身边其他家长那样,把孩子逼得都快失心疯了。等等等等。

但是随着我自己结婚生子,我的观念逐渐的就发生了变化,真实的养育后代过程绝非如此温馨,其中当然有爱,但必然也有生气、矛盾、短时间失去耐心甚至彼此怨恨。这不是邪恶或不幸,这是生活的正常状态。过日子不是摆pose,老演戏,那不像话,也不可能。秀恩爱者,死得快。

孩子不能疯玩就能开心快乐的,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成就感是人作为社会细胞获得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成就感,就要埋头苦干,就要比别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多,小孩子更如此,疯玩能开心,但是得到别人的认同也开心,获得肯定和赞誉也开心,这些分寸和尺度只能家长帮忙掌控,要让他真正的开心,短期内的快乐是肯定要有取舍的。

这个道理小孩子不懂,其实我也不懂,我理解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后,付出了承重的、惨痛的代价。如果有时光机,真希望自己能够尽早明白。

现实生活远比书上的复杂的多得多,各种观念互相冲突矛盾,但是又长期共存互生,如果一个人只拥有一种单一的标准的观念,势必就会极端和偏激。

现在太多自媒体在贩卖焦虑、贩卖恐慌、贩卖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基本都是挑出一个很惹眼很有话题性的观念,然后推向极致,煽动读者的情绪,我觉得我们父辈的痛点和能力表现是如何更加有效的获取信息,到我们这一辈就变成如何更加准确的分辨各种信息。也许以后我会专门的单独写一篇。

接受生活的真相就是鸡毛蒜皮和蝇营狗苟,比接受生活是诗和远方更难,但是对芸芸众生来说,这才是真实的,放弃小清新吧。

后记:如果有读者来信,我会不定期进行回复,这个回复的栏目,暂定为《钱岗树洞》,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最后梁朝伟把内心隐藏了很久的话找了一个树洞进行倾诉,栏目名来源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