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人生是一場修行,

所謂修行,沒有戒律,

即無所得,

你對自己有怎樣的規誡,

你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從古至今,無論是政治格局還是經濟水平,還有人類的思想觀念,都在發展進步中。唯一不變的是什麼?人性!這一點上,今人與古人沒有什麼區別。孟子提人性向善,荀子談人性本惡,實際上,人本身就是善與惡的混合體。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揚“善”容易,控“惡”難,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看看孔老夫子怎麼說的,《論語•季氏》中有段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孔夫子沒恐嚇人,把人生分了三個階段,並且說了每個階段要注意的問題。這裡面的“戒”,就今天來講,不是完全斷絕。孔子不絕情,“戒”完全可以理解為控制。

I

少年,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血氣”是什麼?就是人的本能。從字面意思來看,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這句話的重點在“血氣未定”上,守不住神,看見美色,自然把持不住,不想入非非才怪。

如果多一層考慮,“色”字可以理解為佛家所說的物質世界,是誘惑的一種。年輕人最重要的是面對誘惑能守住神。因為年少,看到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試試,再加上今天社會中處處充滿誘惑,當“年少”碰上“誘惑”,不出事才怪。

孔子只告訴了我們要“戒”,怎麼戒?還是應該從“血氣“二字”入手,錢穆先生說,“血氣,人之生理隨時有變者。戒猶孟子所謂持志。” 用理性的志向去統帥不確定的“血氣”,才能控制生理慾望朝毫無節制的方向發展。青春肆意放縱是美好的,但沒有立志努力向前也足以讓人後悔。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II

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壯年後,身體成熟,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人到中年,經過多年打拼,早就脫去稚嫩,也有了事業與物質基礎,同時,思想上也更成熟,自然會意氣風發、捨我其誰。

李鴻章在《十律之一》中寫道,“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出現,誰服誰啊?自然免不了爭鬥。凡是爭鬥,必然有勝負。勝利了還好說,失敗了呢?人到中年,還有多少機會可以揮霍?

所謂“戒鬥”,不是不去拼搏,而是指控制自身的意氣或者火氣, 《後漢書·黃瓊傳》中說,“嶢嶢者易折”,剛直自負易遭詆譭,自身太強硬,對人對己都會造成傷害。如果與他人之間有矛盾爭鬥,倒不如退一步,取一箇中間點合作共贏更為實際。個人能力再強大,離開團隊也無用武之地,不去爭鬥,團結他人,才會走更遠,和氣生財沒什麼錯。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III

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人生到了晚年,就自身的自然生理規律來講,“血氣既衰”,就個人發展來說,一切的事業、地位、金錢都已到了頂峰。然而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在於“得”,也就是到手的東西不鬆手。

鄭板橋有首詩說,“由來百代名天子,不肯將身作上皇。”權位在手,到死也捨不得鬆手。金錢也一樣,我們常見的是很多老年人越老越不捨得花錢,這不是節儉的問題,而是捨不得,總想把錢抓在手裡。

其實,每個人從年輕時就應該培養興趣愛好,哪怕是象棋、養花、釣魚之類。這樣到晚年後精神上才有寄託。真正的戒除貪得無厭,是放下已經擁有的東西,將精神世界充實起來,這已經有點佛家的味道了。充實精神世界的方法就是有所愛好,在愛好中讓心境平和,讓情感有所寄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才是真境界。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論語》:要成為君子,必須要做到這三戒,您能做到嗎?

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都在講人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破除內心障礙的過程。年齡階段不同,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控制每個時期的不良慾望,少犯或不犯錯誤,讓人生走向圓滿,才是“三戒”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