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張英俊:我國宜大力發展飼草產業 適當恢復草地放牧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英俊在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牧場經濟和經營管理”深度培訓班上指出,無論從戰略需求、資源利用還是經濟效益等方面來看,我國都具有大力發展飼草作物的可行性。

「獨家」張英俊:我國宜大力發展飼草產業 適當恢復草地放牧

張英俊

據介紹,飼草作物指用於放牧或生產乾草和青貯飼料的牧草、未成熟穀物等植物,這一概念已被列入《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在歐盟、英國和新西蘭等地,主要通過建立三葉草混播草地,發展高度集約化人工草地放牧系統,實現草畜高效轉化。

張英俊表示,大力發展飼草作物在我國首先是一項戰略需求。由於國內奶牛養殖初期以舍飼和散戶養殖為主,日糧營養不均衡,使得過去牛奶中蛋白質含量低而出現了人為添加的嚴重食品安全事件。“與國外奶業發達國家相比,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奶業建立在秸稈基礎日糧上,缺乏優質飼草造成的。”

發展飼草作物亦可減少對玉米等飼料糧的依賴,同時有助於改良農田土壤,通過草田輪作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張英俊稱,這也有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牛羊等草食畜牧業的比例。

資源利用方面,張英俊指出,根據研究,適時收穫植物的地上部分營養體所獲得的營養物質一般是籽實的3-5倍,這可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並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汙染。

「獨家」張英俊:我國宜大力發展飼草產業 適當恢復草地放牧

他特別強調,草地的利用方式除了割草還有放牧,尤其是對於我國南方的一些坡地。“牛羊是最好的割草機。”張英俊表示,放牧是世界性的利用方式,除了轉化效率最高,還具有低成本、低汙染的特點,而且這是糞肥消納最環保的方式,綜合看來放牧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家畜健康與畜產品安全,大大降低了環境壓力。

發展飼草產業還有助於擴大耕地面積,同時利用其培肥地力的改土功能,有效提高耕地質量。《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即指出,到2020年要調減籽實玉米麵積5000萬畝以上,擴大青貯玉米麵積至2500萬畝,苜蓿面積達到3500萬畝。

經濟效益方面,張英俊稱,在同等土壤、灌水、施肥以及政策條件下,農民種植苜蓿的收益顯著高於種植小麥和玉米,並適合多種草畜動物的營養需要以及改善動物產品性能。而無論是加工製作青草、青貯或者放牧利用,飼草產業需要的勞動力數量都較少,從而節省了成本。

「獨家」張英俊:我國宜大力發展飼草產業 適當恢復草地放牧

張英俊還介紹了發展飼草作物的技術模式。他認為,在東北、華北地區的草產品生產中應提倡混播(如苜蓿與無芒雀麥)、輪作(苜蓿-青貯玉米、苜蓿-貓尾草)、複種(苜蓿2茬後套種玉米,收穫青貯玉米)等生產方式。對於南方農田,可利用冬季閒置田種植飼用油菜,青貯後用於綿羊飼餵。

事實上,張英俊稱,苜蓿草粉還可用於豬禽生產,除了節約飼料糧,其有利於提高生長豬的增重及飼料轉化率,改善蛋雞的產蛋性能和蛋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