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658」成佛為什麼要修六度?為什麼剛好六度?

戊二、廣顯十門 分二:己一、長行別釋;己二、頌結集施

前面是約著“人”來分判六度的差別,一個凡位的人跟聖人;這個地方是約著“法”,六度本身有十門的分別。這當中有兩段:一,長行別釋;二,頌結集施。

己一、長行別釋 分十:庚一、數;庚二、相;庚三、次第;庚四、訓詞;庚五、修;庚六、差別;庚七、相攝;庚八、所治;庚九、勝利;庚十、互決擇

先看長行,長行當中有十段,這個地方是詳細地把六度說明。

庚一、數 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我們看第一個,數。“數”當中有問跟答。

辛一、問

先提出一個問。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

是什麼樣的理由,使令這個大乘波羅蜜多隻有六個數目而不是五或七呢?成佛為什麼要修六度?為什麼剛好六度?為什麼不少一個、多一個?提出這個問。

辛二、答 分二:壬一、略標三因;壬二、隨標別釋

壬一、略標三因

先一個“略標”。

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

我們安立六度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為了圓滿成就對治我們身心的障礙,這叫作斷德。比如說,我們安立佈施對治慳貪,乃至於安立般若對治愚痴。在凡夫到成佛,其實你只要對治六種障礙就夠了。你這六種障礙對治了,其他障礙就消滅了,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安立第七。從這個對治的角度,對治六個,成佛綽綽有餘。

二,“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這個地方是約著智德,成就善法。我們成就善法,其實六度就夠了。你成就六度的善法,其他相應的善法也會自然成就。所以,從修善的角度,六度也就夠了。

第三,“隨順成熟諸有情故”。從度化眾生的恩德來說,我們要使令一個苦惱的眾生產生善根,使令他善根慢慢成熟增長,其實你用六度,對他的幫助也夠了。

也就是說,菩薩的三大事業: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三大事業,只要你做六件事情,全部具足。這六件事情你成功了以後,這三種功德:斷德、智德、恩德都成功,所以佛陀不安第七。不安立第七個,因為不必要。

這一段是總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