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享受孤独,然后读一整本书……

上周听古典老师的演讲,他的PPT里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超过7本,于是想起来了之前的一个段子,以为欧洲人多喜欢看书在地铁里居然没人玩手机,原来真相是他们的地铁里根本没有手机信号....

其实,「懒」和「不爱思考」可能是人性固有的,先天写在基因里的序列只能通过后天来对抗,但其实越长大越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想自我成长,迟早有一天你要试着离开人群,学会享受孤独,留给足够的时间给自我思考,比如写写文章,耐心的读完一本书,甚至一个人看场话剧....

上周帮着@校长熊子清库存了他隐居后市面上剩下的书,在文章「「楼海」里第一代深漂的那些炒房故事」里其实有三本书,两本小说+一本学术理论型,真的耐下性子,抽出时间逼着自己,一本不到300页的书,其实飞机上两个小时也就看完了,不过好书的确是需要反复读,反复揣摩,甚至需要和作者请教某些观点和理论细节的。

而难能可贵的是,可能我们只需要花两个小时就看完的书,背后却是作者多年的经验积累,花了如此多的心血整理编辑并且公开出版本身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如今的书单看价格可能是最不匹配其价值的物品之一了,真的能靠「卖书」赚钱这件事太难太难,至于带来的名气,那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机遇才能够变现,可以说一本好书背后的作者和他的团队,可真是一件普度众生的事情....

最难传承的思想,可以用书本记下来流传千年,造福后辈,流芳百世.....

不过悲剧的是,随着网络盗版的猖獗,可能越往后越来越少的大师只会把他的「知识和思想」在小圈子里传播,尤其是某些很重视实战操作的领域,比如在房圈,很多名家写的书早已经绝版,在孔夫子老书网也偶尔只能淘到别人笔记后有勾画痕迹的二手书,期待二次出版更是奢望。

甚至,很多奥派学说的支持作者们们,已经放弃「知识产权」这个东西,允许在不破坏原文的情况下不署名也可以肆意传播其文章和作品,科学尚未普及,让没办法出版的读物能多被一个人看到也算 佛渡有缘人吧....

不过好在,现在通过互联网和万能的搜索,你几乎可以方便的找到任何你关注领域的同类地球人,找到业内人整理的书单,然后总能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哪怕绝迹的影印版,也总有前辈乐意给你分享他们并不乐于对外传播的经典藏书,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会,真的能碰到一本好书,或者一位厉害的作者,不妨竟可能的读完他的著作,完整的读,不是看别人的读书笔记,也不是听别人吸收后吐给你的所谓精华版,就是耐心的找到原版去读...

最好的搭配是一本纸质书,一本kindle版或者微信读书版,再配一款蓝牙降噪耳机,完美....

还有个提示,如今网络上大神太多,不妨通过搜索找找这个作者成为「神」之前的作品,比如他十年前的博客,论坛帖子等,学习人家写作的坚持精神,还有见证他的成长,会给你带来很多新发现....

我们需要享受孤独,然后读一整本书……

还记得在大学毕业那年,看过一本叫做「Secret」的书,同时还看了同步拍摄的youtube原版纪录片,真得感谢发达的互联网才有可能把这本有点魔性的书硬生生的推到了畅销排行榜,只是庆幸当年听了精华总结的有声书后依然买了本完整纸质版的来看。

如今回头看,能通过「听书」或者别人的「读书笔记」和「推荐书单」筛选适合自己的书,但是真正的好书是值得你买回来完整版,配合网友的书评反复温习,时不时再回顾一遍的....

安静下来,然后享受跟作者跨时空心灵沟通的感觉,仿佛获得了重生....

最后应景的推荐文章「推荐两款腾讯出品的好东西.....」里曾经推荐过的腾讯视频自制节目「一本好书」,以前知道经典的书可以出有声版,可以有精华版,居然还可以有类话剧解读版....

你看看,就为了鼓励大家可以完整的读一本书,他们真的是费劲了心思,另外再推荐「微信读书App」给各位,尤其那些喜欢关注很多订阅号的读者朋友们,因为微信读者可以直接关联订阅号的文章推送哦....

我们需要享受孤独,然后读一整本书……

微博@星佳是个小人物

最后,不妨点击右下方的「好看」呗......

我们需要享受孤独,然后读一整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