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自主招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丰富了院校多元录取的选才模式,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另一条进入大学就读的机会。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表一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表二

结合以上两份图表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今,考生数量与录取人数呈现为双增加态势。但是自2012年至今则增长缓慢,而增幅放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应年份新生儿总数区域平缓;二是高等教育院校录取人数与当年考生的比例接近75%,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录取比例(部分省份已经达到90%)。在当今高等教育平常化的同时,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有所淡化,于是考生争相涌向名校、强校,而高等院校招收的考生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素质潜力与高校学科要求不匹配的问题,这样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浪费高校的教育资源,还影响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步骤,可谓是多方不利。在这个情况下,自主招生政策应运而生。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自主招生自2003年推出以来,历经多次变化,现在基本规模为90所左右的高校,通过自主选拔、自主考试的方式结合高考选拔符合本校本学科要求的、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入校学习,通过院校初审、笔试、面试的同学将会获得一定数值上的分数优惠,通过制定的报考方式和录取通道入校就读。自主招生使得高校在学生录取之前就能够接触到学生、了解学生,进而判断学生与学科的匹配度,可以从中选择适合学科要求的人才,与以往“一考定终身”以分数选拔人才的方式比较具有更良好的针对性;自主招生也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能够充分了解到目标院校、目标学科对学生素质、潜力的需求,能够更高的认识自己身与高校学科的匹配度,使得职业规划之路更明确,也使得那些分数优势并不明显的“偏才”、“怪才”获得进入更优秀平台学习成长的机会。

但是自主招生(尤其是自2015年改革之后)今年来的申请人数和初审、终审、录取人数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表三

从表3能够看出来2015-2016年自主招生申请人次迅速增加,这个增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2015年自主招生政策有一个大的调整,由“校荐”模式更改为“自荐”模式,很多考生和家长没有及时了解这个信息,导致报名人数较少;二是即便有些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到了信息,但是因为自主招生初审条件不具备、申报程序不熟练等原因而没有报名,也导致了报名人次较少。

从表3也能看出2016-2017年自主招生报名人次波动不大,但是2017-2018年报名人次出现了一个很大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宣传和扩散,自主招生政策普及度有所提升,导致了报名人次的增加;二是随着新高考试点省份的增加,高分考生复课率大大降低,也导致了自主招生报名人次的增加。持续4年录取人数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幅非常和缓。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表四

从表4的数据观察,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加,初审通过率呈现断崖式下跌,录取比例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自主招生初审通过率和率曲率逐渐走低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报名人数激增,造成“僧多粥少”的情况,也就是高校拿出来自主招生的计划数远远不能满足考生增长造成的需求增加量。

二、考生和家长对自主招生申请条件、申请程序不了解,对院校招生章程理解不充分,造成了大量无效申请。

三、不了解自主招生目的的考生和家长盲目跟风,在曲解政策的情况下参与自主招生,降低了整体通过率。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现在就把经验和大家做一个简单分享。提高自主招生通过率的秘笈为:

一、深刻领悟自主招生政策的内涵和要求。

有些家长和考生将自主招生理解为“低分上名校”,这是存在一定误解的表现,是将现象和本质颠倒对待的结果。自主招生是“为国选才”工作的一个途径,让考生找到更适合其发展的平台,让高校找到更适应其要求的考生,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有很多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能够满足优秀高校的学科需求,但是高考分数却没能体现出明显到足以在普通高考招生中进入目标高校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自主招生初审、笔试、面试等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高校会签约保护通过最终审查的考生,在分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也就是说“低分上名校”只是一个结果,在这个结果产生之前考生已经在“名校”面前充分展示了其所需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也就是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自主招生的重点不是在“低分上名校”而是拿出足以征服名校给予考生降分优惠的素质和潜力,属于在满足高校需求情况下的“合理上名校”。

二、初审靠硬件。

各个高校都会提出一些对于考生的基本条件的要求,也就是所谓的硬件,基本包含各级各类比赛、各种活动、论文、奖项、社会实践等。很多家长和考生对院校的要求理解不够充分,而是生硬堆砌奖项和论文,甚至于通过购买、代笔、抄袭剽窃等方式堆砌硬件。这不仅不能帮助考生,很多时候还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情况。格学教育的经验是以大学学科要求为指向,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并通过核实的活动和奖项将这些特长和潜质展现在目标高校面前。只有能满足高校需求的特长才是自主招生有用的特长,只有令高校看中的潜质才是自主招生中有用的潜质。一定要早筹划、早动作、早积累,对照目标院校的要求做充足的准备。

三、终审拼素质。

其实初审只是争取一个见到大学的机会,终审体现出来的素质和潜力才是制胜的法宝。格学教育在长期自主招生分析工作中发现,很多拿着比较“重”的硬件,自信的自行参加自主招生而且顺利过了初审的考生在终审中铩羽而归,另一部分经过格学教育帮助进行策略分析的硬件分量没有明显优势的考生反而在终审中满载而归。仔细分析两类考生的考生,其成败更主要体现在终审时候的面试表现。格学教育一直非常看重对考生面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针对性练习,让考生在面试的时候展现出强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统筹领导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志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可以注意提升一下这方面的能力,俗话说“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想参加自主招生,那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浅谈:自主招生通过率

表五

四、分析数据把握行情。

在这个时代,大自然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成为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的手法可以看出来一些问题和门道。比如上表是自主招生院校录取人数增减情况分析。

从表5中获取自招院校录取人数增减可以看出各院校对待自主招生的态度:一部分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入校就读,选报此类院校成功率会明显提高;另一部分院校则采取“宁缺毋滥”的态度对待自主招生工作,选报这样的院校竞争往往更激烈。其实延续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各个院校的情况,例如2018年参加自主招生的院校共有76所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总缺额数超过5000名。其中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院校录取人数均没有完成自招最大数值的半数。查询这些院校的终审通过人数均远远超过计划招生最大值,那就说明绝非生源数量问题,而是院校要求非常严格,通过了初审也不一定能够被录取。同时也能说明很多考生过了这些院校的初审,但是最终素质能力不匹配,我们详细分析这些院校的要求,有更大几率对标定位提高顺利录取的可能。

其实只要把握住自主招生政策的内涵,正确匹配自身条件和自主招生,详细分析目标学校的要求,熟练掌握自主招生流程,能够很大程度上在自主招生上取得成功。

更多竞赛、自主招生信息请关注喜加登教育微信公众号:自主招生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