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2019年省考申论热点之三,让大家备考申论有“方向感”!

深度分析2019年省考申论热点之三,让大家备考申论有“方向感”!

之前,小编在自己的自媒体号上推出了“深度分析2019年省考申论热点之一、之二”,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今天,小编打算再接再厉,继续推出“深度分析2019年省考申论热点之三”,让大家继续向申论高分的道路上前进。

热点一:突发公共事件

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

各部门都只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前门雪”,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二是信息

管理系统落后。目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层层上报,缺乏时效性,缺乏

信息共享,容易延误处理解决的时机。2003 年非典事件就因为信息封闭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无法应对冲击四是公众的危机意识不强。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灾害,如处理不当,将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乱公

众生活节奏,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必将不于社会安定有序地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

设。因此,亟须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首先,要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建议有关部门抓紧时间完善立法,使突发

公共事件应急法律更有效,更具协调性。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依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政”,

“以邻为壑”的现象。

其次,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医疗服务体

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对灾难灾害和社会经济波动具有的缓冲和抗衡作用十分有限。因

此,政府要加快推进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第三,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

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应对措施。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突发公共事件的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第四,要及时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切实做好应对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

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做到准确、客观、全面。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

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收集和掌握突发公共事件最新进展的各方

面的信息,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最迟不应超过 4 个小时。事发地的省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

事件的同时,要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处理,控制事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

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

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

第五,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教育、文化、广电,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

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普及灾难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

众的危机意识、提高应对灾难事件能力。

第六,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热点二:节约型社会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资源消耗量大,开采程度高,

利用率低,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二是个别地方政府人员的政绩观

有偏差,缺乏有效监督,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缺乏资源节约体制。

五是公众、企业节约资源观念不够强。因此,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

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 6 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生产领域,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

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实行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强制淘

汰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

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观念,杜绝攀比、浪费,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

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

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

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二、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以“低开采、低

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保护环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要按

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要发展适合我的的

“静脉工业”和“动脉工业”,不仅要处理好废弃物排放物,还要利用它们提供资源,产生

经济效益。要加强大气、土地、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

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

四、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

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

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

政策措施,完善税收优惠措施,实行节能税收减免退征制度,把节约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五、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目前,我们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

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监督不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要抓

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发建设

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要改变“只重 GDP,不重质量”的落后政绩观,落实节能减排

工作责任制。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

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六、政府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政府机构在节约上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

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为此,各部门要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带头做好

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推进政府

机构节能采购,政府建筑物和办公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出行,还要建立科学的

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中。

热点三: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建设环境友好社会,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

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中,环境污染严重现重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一些地方

存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不仅可能导致环境无法容纳,经济发展无以为继,而且

将危害人民健康,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节能减排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温

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

大国和消费大国,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因此,要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 6 个方

面的工作。

提高认识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环境保护,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

单位、每个家庭。各地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过去经济增长为重、忽视环境保护的观

点,要把保护环境放在现代化、工业化的突出位置加以重视,并督促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广播、

电视和网络等,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风气,鼓励

公众广泛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科技创新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企业位于环境保护最前沿,责无旁贷。各类

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推进发展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构建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深化改革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动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节约资源,

降低单位生产能耗,提高利用率,就减少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为此,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

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

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

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环境友好的产品的政策措施,完善税收

优惠措施,实行税收减免退征制度,把节能环保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使节能环保企业在市场

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加强监管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立法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

法律法规,国务院环保总局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

法律保障。强化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准入制、限制治理制,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制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监管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

排工作责任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各种环境破坏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

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

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全国上上下下要决心不变、目标不

变、责任不变,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建设生产发展、生态良好

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