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君假期出遊小提示: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文明,很可能被做成表情包喲。
讓座,一個頗值得玩味的詞。
幾十年來,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和公共空間裡座位,說多不多,坐還是不坐?讓還是不讓?不好說,但仔細說一說,我們可以一窺這個時代人與人的相處之道。
一
義務與奉獻
20世紀60年代,“學雷鋒”熱潮,雷鋒“在火車上扶老攜幼,給老人讓座位”的光輝形象,使得讓座蔚然成風,“搶著讓座”是一種時尚。同時,媒體很關注公共汽車的服務水平,其中服務員協調讓座的能力往往得到褒揚。
20世紀70年代,公共汽車上的行為舉止依舊被視為社會文明的縮影。人民日報發文指出:排隊上車、主動讓座,本是我們社會的基本道德。媒體也常勸誡年輕人“勿以善小而不為”。
1979年,崇文門路口
1982年3月,第一個“全民文明禮貌月”,“文明乘客”是重要一環,一個“盲人讓座”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而不讓座的行為,成為眾矢之的。中央媒體刊發讀者文章呼籲:年輕乘客,請不要只顧扭頭看窗外風景。
“那位姑娘,視力很好,睫毛也很美,為什麼,應該讓座時,卻閉上了眼睛?穩坐如石佛?”短促的語句,讓人印象深刻。
1984年出臺的《城市公共交通車船乘坐規則》,提出,“謙讓老、幼、病、殘者以及孕婦優先上車、船,主動給他們讓座”。1993年,該規則作出修訂,讓座對象中增加“懷抱嬰兒者”,而且在主動前加了個副詞“應該”。
據媒體報道,在各個版本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均有“主動給老幼病殘讓座”等表述;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不僅要“讓座”,還需“讓路”。於是,讓座和扶老人過馬路題材屢見於學生作文。
“扶老奶奶過馬路”成小學生熱門創作題材
進入2000年,隨著“老齡社會”到來,老年人優惠或免費乘坐公交的規定開始普及,“讓座之爭”更多地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為推動讓座,獎勵不再停留在精神層面。
2005年,紹興公交公司出臺獎勵措施——給讓座者每人每次一張愛心卡,憑此卡可充值5角。人民日報還開闢專欄討論此舉的得失。讀者言論中,可以看出對“空洞的道德宣揚和說教”的不滿,認為此舉起碼是對愛心行為的實質肯定。
2006年,武漢推行獎勵文明,讓座50次贈30元公交卡。有獎便有罰。2008年北京公交集團就出臺新規——老人上車沒找到座位,公交不能啟動。相當於以全車人的時間來要挾讓座。
注意,獎也好,罰也好,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的背後,是人們對於讓座這件事認知的分化。
如果說當年不讓座,會被罵。那麼如今不讓座,可能會被打。
二
疑惑與風險
能不能不讓?能。
會不會被打?這是個值得擔心的事兒。
2012年8月,杭州一小夥未給懷抱小孩的女子讓座,與女子同行的男子連扇他5個耳光,打得鼻血橫流。小夥本身就有殘疾,被抽後回家痛哭流涕。
同年,陳凱歌影片《搜索》上映,影片中高圓圓飾演的女白領因為在醫院查出了自己淋巴癌晚期,沒有為老人讓座,發生衝突,這個片段被上傳網絡後她遭到人肉搜索,一大群人的命運因此改變。
“讓座”“人肉搜索”同時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前者涉及“文明的邊界”,後者涉及“法律的邊界”。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討論無果。電影《搜索》劇照
衝突繼續。
因為視頻監控的廣泛使用,多數場景都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6年10月26日,瀋陽一女孩來例假沒讓座,遭73歲老人打罵腳踹掌摑。女孩說:“長這麼大,我爸都沒碰過我一個手指頭,你打我……”老人說:“你得給我讓座,你歲數這麼小。”
2018年3月22日,山東濟南K19公交車上,一名中年婦女逼迫一名小學生讓座。男孩的書包被婦女扔到公交車地上,孩子哭著向婦女喊道:“你誰啊你!你憑啥打我!”婦女扇了男孩的臉,孩子的牙齦被打出了血。同車人表示,每次乘車“都能看到這個人罵人”。經查,涉事婦女李某某50歲,有精神疾病史。
2018年5月8日,一位孕婦乘坐重慶軌道交通3號線,因為沒給身旁大爺讓座,被一邊的大媽碎碎念道:“現在的年輕人素質不行”,感到鬱悶不已。
2018年9月,北京地鐵。一位50來歲的男子上車,因為沒人給他讓座,在車廂大罵:“北京的年輕人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就是不行,你們都沒有爸爸嗎?”無人回應,這句話卻在其他乘客心裡留下了烙印。
有人猜測,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當年自己不讓座的年輕人,如今卻開始打罵同樣不讓座的年輕人。
對此,老人們做出回應。比如,2013年3月,鄭州市一支夕陽紅志願服務隊走上街頭,手持“給年輕人讓座”的紙牌,向社會發起體諒、愛護年輕人的倡議,並在多路公交車上實施讓座行動。20多名隊員中年齡最小的45歲,最大的80歲高齡。
讓座,可以牽扯出年齡歧視,地域歧視,性別歧視等一系列問題。而歸根到底,是“讓座”這件事的價值和內涵在社會發展中產生了本質變化。
三
規則與文明
“先來後到,讓座是情分,不讓座是本分。”在很多讓座衝突相關新聞下,都能看到類似評論。
關於讓座的新聞,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2017年7月,上海地鐵一男子拒絕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還搶奪乘客拍攝的手機。事後,男子回應稱,原本是想讓座的,但其他乘客的再三指責讓他很氣憤,因此賭氣不讓。對此,主流媒體評價道:
明明是我的座位我做主,有些人卻偏要好為人師地做人情,應多做“讓座主角”,少當“讓座指導”。文明重在自律,讓座無須“點名”,從某種角度說,利用輿情壓力,想為自己“道德貼金”,這種行為比不讓座的性質更為惡劣。這話說得很有意思。不再苛責“不讓座”,而是話鋒一轉,對於公共場合的道德綁架和道德貼金心理,進行了抨擊。
2018年9月,一網紅律師帶著孩子坐火車,買的上鋪,想換下鋪,問了兩個男生,沒換;問了兩個女生,換了,還不要差價。他寫了一則長微博《火車換鋪有感》,很感動,很感慨,“我們的問題解決了,謝謝兩位好心的女孩。至於那兩位男生,你們的做法也沒錯。只是有朝一日,你也會為人父,也有帶著孩子出行的時候。希望你們不會遇到當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女孩~”,他還給這段微博加了標籤“女生比男生更善良”。
律師本以為自己帶孩子是弱勢的,這段經歷理應激起人們“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共鳴。萬萬沒想到,最後的兩句話,有意無意地撩動了網友反感的神經。排山倒海的diss立馬來到評論區,“你有200萬粉絲,這樣做不是道德綁架嗎?”在上萬條批評中,這句話堪稱經典:道德是用於律己而不是律人。點贊已超十萬。
是的,不讓座,是合理拒絕。但譴責不讓座,就是矯情。
過去,我們強調道德:不管這事該不該我做,我儘量做,做不到會受譴責。
現在,我們強調規則:先說好,這事該我做我就做,不做也沒有任何問題。
其背後,是個人權利意識的強化。人與人如何相處?不侵犯別人的權利,是基礎。
在此基礎之上,高鐵“霸座”橫空出世,就顯得尤其奪目。公交、地鐵有票無號,講究先來後到,禮讓在人。而高鐵座位,則是明明白白,對號入座。這種情況下,讓座無從談起,霸座卻成了新聞。
2018年8月21日,孫某在濟南開往北京的高鐵上,提前坐了別人的座位,上演了“無法起身,不能歸還座位”的“博士癱”。他受到的懲罰,是被處治安罰款200元,並在一定期限內被限制購票乘坐火車(包括普通旅客列車與動車組列車)。
罰輕了。模仿秀隨之而來。
2018年9月19日,周某某在永州到深圳北的高鐵上,強行坐到了靠窗座位,當列車工作人員協調座位時,卻遭到了火力全開的拒絕,展現奇葩邏輯。周某某隨後被罰200元,禁乘180天。
有人說,霸座是不文明的體現。其實錯了。“明知故犯”不是不文明,而是過於精明。輿論場中,注意力資源也是有含金量的,刻意冒犯大眾常識,刷新底線,以奇葩之舉博取眾人眼球,很難不讓人懷疑其真實意圖。與一個有形的座位相比,在網絡空間裡霸屏佔座,或許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事後,孫某將自己坐輪椅的視頻上傳至網絡,再次引發網友討論
可以預料的是,此類模仿行為還將繼續出現,考驗公眾神經。
如此精明的座霸扎堆出現,結合之前鬧出的幾起悲劇,人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對於要臉的人,人肉搜索足以讓他們崩潰到自殺;對於不要臉的人,大量的曝光可能在幫助他們趁勢起飛。雖然你永遠不知道他們要飛去哪。而其他人,一旦參與到人肉搜索中,就已遠離正義。因為,表達憤怒很容易,控制憤怒才真正體現文明。
簡史官曰:一個座位,包含著文明的演進。讓座與否,已經不再成為人們討論的重點。怎樣讓座,才是文明的具體體現。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小笑俠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閱讀更多 觀點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