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按:人們往往用“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來定義“正常”的概念,社會中有99%的人屬於A類型,剩下的1%B類型就可能被認為是“不正常”,因此,少數群體的生活就很難“正常”。世界上有1%的“無性戀者”,人數不算多,他們的生活狀態和處境也不太被大家所關注。也許你聽說過LGBT群體,以為無性戀者也歸屬其中,但事實並非如此,一起來看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不期待所有人能理解他們,但至少能有所認知。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聽說過“asexual”這個詞嗎?“a”作為否定前綴,表示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都不會有“性”慾望,且不涉及戀愛感情,稱“無性戀者”。隨著“LGBT”一詞的傳播,人們對這些群體已經有所瞭解,但是對無性戀者的認知度很低。一位名為中村健的無性戀者說了自己的故事——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契機:一個女孩的告白】

中學時候,中村隱約覺得自己對於“重要的人”的概念和感覺和別人的不同。

一天, 一個關係不錯的女生對自己告白,“好呀”,中村當場就答應了。

當時他以為對方是在邀請自己去逛街啥的,就答應了(此處涉及日語中“請和我交往”與“能不能陪一下我”是同一句話)

但是幾個月之後,女孩離開了他。

中村還在納悶和難過的時候,朋友卻責備他:“你都答應和對方交往了,卻一點實際行動也沒有。這還不都是你自己的錯。”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朋友:不戀愛的人是不存在的!】

中村受到了雙重打擊——不懂“戀愛”為何物,同時還失去了自己珍惜的好朋友。

但是朋友告訴自己的“不戀愛的人是不存在的”,他也默默接受了。當週圍的人暢聊戀愛的話題時,他都只能保持沉默,或是乾脆默默離開。

17歲的時候,他打工地方的老闆對他說:“不戀愛的人,那根本就不是人吧。”

“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嗎?是生病了嗎?”他上網去查,發現了“asexual”這個詞。

直覺告訴他,自己就是屬於這類人。原來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別人也有相似的情況。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對性的感覺:不會也不想】

在無性戀這個群體中,也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類型。

有人把“無性戀”定義為“不會戀愛的可憐傢伙”,而中村則是想要尋找一個精神上互相支持、共度一生的伴侶。因此,當被人質問“為什麼沒有戀愛的感情呢?”,感覺對方同時也否定了自己對於“重要的人”的定義。

但是在對待“性”關係的態度上,無性戀者一方面沒有任何期待,另一方面如果伴侶提出需求的話也不是做不到,只是過程中無法傾注任何感情,而且也不享受。因此,不會主動去做,也不想做。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前提:戀愛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

當中村把自己無性戀的身份公開之後,迅速在youtube上引爆了話題。

許多無性戀者也表示,在整個社會以“戀愛是理所當然”為前提的環境裡,他們陷入了“自我懷疑、自我嫌惡”的境地,總覺自己是不是缺少了什麼,是不是不正常。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親吻,和戀愛、性都沒有關係吧】

無性戀者似乎對於戀愛氛圍無法感同身受。

舉個例子,和自己認為重要的人一起去遊樂園觀賞夜景的時候。

中村會覺得:“和她一起看夜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但這種幸福感僅限於看夜景本身。

當朋友問他:“那樣的氛圍下,你們肯定接吻了吧?”中村問:“那樣的氛圍?是什麼氛圍?”

即便對方牽自己的手、親吻自己,無性戀者只能感受到“接觸了”的程度,而不會把這些動作和戀愛、性之類的聯繫起來,他們會覺得:“和一隻汪星人親吻也是這樣的感覺啊。”

但是那個和中村一起看夜景的女孩會怎麼想呢?她會覺得中村根本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因為會生氣轉身離去。

對於無性戀者來說,缺乏戀愛想象力的後果是人際關係很難維持下去。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能否找到那個符合條件的人】

中村對於未來充滿了不安。

他希望找到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對性關係沒有需求的人。但是這樣的人能不能找到呢?

在無性戀圈中,對於“重要朋友與戀愛的邊界”這種根源性的探討也很多。他們覺得把自己的感覺說開了,互相尊重的關係總是能夠成立的。


戀愛無關“性”?看一位無性戀者的自白

中村以及更多的無性戀者正在積極開展各類社會活動,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其他人聽到他們的聲音,明白他們的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進而接受他們的存在。

對於“愛與性”的感受,原本每個人就不同。只是當我們定義了何種感受為“普通”的時候,就把不同感受的少數人排除在外,從而給他們造成了傷害。

LGBT是人們逐漸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開端。這個社會需要有多元化的價值觀,去包容多樣性的存在,尊重而不是歧視,友好而不是敵對,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