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外貌主义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人的相貌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哪怕是双胞胎,也仍有细微的差别。

当我们谈外貌主义,我们都谈些什么呢?

人人都是外貌主义

古话说,人不可貌相。这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行不应该以貌取之。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可以佐证这句话的例子很多,比如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丑陋的敲钟人却有一副无比善良的心肠;再比如前不久二审的上海杀妻并藏尸于冰箱三个月的犯罪嫌疑人,曾经参加过某男子选秀节目。

天使与魔鬼,并没有相对应的面孔。人人不过都是带着面具生活的傀儡。

可为什么外貌主义依然大行其道呢?

人人都是外貌主义

美的人和物有不同的美好之处,但人们对于美的欣赏与爱慕是一致的。

比如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选美比赛。

又比如,对美的追求在粉丝追星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选秀节目中的新人,明星在影视作品中的惊鸿一瞥,往往外貌出挑的人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喜爱,并毫无疑问受到热烈追捧。

而在日常生活中,求职与求偶都难以避免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受首因效应影响,第一印象有时甚至起了决定作用。

人人都是外貌主义

外貌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情路,其实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是,我们无形之中会淡化这一点。现在的我们,好像羞于强调对美的追求,正如一个人不能光明正大的说他(她)喜欢钱一样。

不宣之于口却并不表示不存在。

好看的人,在哪都能都得优待与宽容。我们为何要吝啬承认这一事实呢?

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其实是其精神面貌的直接体现。如果一个人对于自身所呈现于世界的模样都毫不在意,邋里邋遢, 也很难指望他对生活有多么强烈的热情。

判断一个人如何,不但要听其言,观其行,更直接的方式,是看其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