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補貼起家的趣頭條,為什麼卻無法複製?

當下,流量為王的時代已演化為——王者降臨。

BAT所佔有的屏幕時長佔比總和,2014-2017四年都在70%-76%之間。那麼,新創互聯網企業怎麼辦?難道陷入到不是賣掉就是掛掉的宿命嗎?我們發現不是這樣的。有一些企業非常特別。

一個是頭條系,從2014年微不足道的千分之二的市場佔比,到2018上半年的10%,已經可以和三巨頭齊頭並進。

另一個就是趣頭條,從成立到上市僅用了27個月,即兩年零三個月。此外還有一些企業,如美團上市用了104個月,小米用了101個月,拼多多用了35個月。

靠補貼起家的趣頭條,為什麼卻無法複製?

它們分別從規模、速度,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本:巨頭流量的封鎖是可以被突破的。

用什麼方法去突破呢?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趣頭條的戰略。

產品糟糕、用戶卻100%分享,趣頭條几乎完全是“社交+賺錢”模式成功的!趣頭條的上市再一次印證,決定你賺錢與否的是商業模式,解決了客戶“為什麼願意分享”的問題,你就能成功。

拉新:遊戲化營銷 用戶看新聞能賺錢

裂變:用戶100%會分享 每人會裂變6人

變現:產品糟糕靠模式變現 倒賣流量賺取差價

靠補貼起家的趣頭條,為什麼卻無法複製?

這就是趣頭條的模式。

現金激勵+社交模式,趣頭條從內容行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廣撒幣的現金激勵機制,但是撒幣這種事情趣頭條並不是第一個做的,如2011年的米賺,依靠下載APP換取積分賺錢,2014年酷劃、惠鎖屏等點開屏幕左右滑動瀏覽廣告賺積分。

趣頭條之所以玩的更出彩,自然是與武俠江湖中亙古延續的收徒機制有關。收徒、上供、分成等等,將師徒關係最大利益化,刺激用戶不斷廣收門徒,在蝴蝶效應的原理下,上線不足18個月的趣頭條累計註冊用戶超過7000萬,不到三年成功敲響了美國納斯達克的鐘並靠上了騰訊這棵大樹。自然,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在趣頭條的鉅額虧損上面。

靠補貼起家的趣頭條,為什麼卻無法複製?

趣頭條從一開始就是在做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內容平臺,內容是主要目的,補貼是實現途徑。而趣頭條則恰恰相反,利用人性的弱點,以補貼拉攏用戶,內容變得無關緊要,補貼成為主要的目的。上千萬的用戶更像是趣頭條花錢買的水軍,沒有人在乎內容質量,人人只關心任務和收益。

對於為了完成任務賺錢才看趣頭條,粘性來自平臺補貼且不注重內容的用戶群體來說,縱使內容升級成“陽春白雪”也不能代替補貼,畢竟賺錢才是目的。這一點,用戶比平臺看的明白。

“撒幣”換來的用戶,終將也會因“停幣”一鬨而散,如同風靡一時的百萬英雄、衝頂大會。

換句話來說,用戶習慣已經被趣頭條養成,而這個習慣並不是在平臺閱讀的習慣,而是閱讀做任務賺錢的習慣,這也是為什麼內容平臺和外賣平臺、出行平臺同樣給用戶補貼卻留不住用戶的原因。

外賣、出行養成的是用戶使用該平臺提供的方便、快捷服務的習慣,這種“save time”的習慣一旦養成,即使停止補貼,用戶依舊會為服務買單。而當這種“kill time”的娛樂活動不能滿足對於補貼的期待時,這種娛樂方式就會被廢棄。

靠補貼起家的趣頭條,為什麼卻無法複製?

況且趣頭條的補貼模式正在被複制,類似的資訊平臺層出不窮,例如淘新聞、悅頭條、米賺頭條等,都在推行相似的獲客模式,想要留住用戶,不但不能減少補貼還要不斷地加碼。在下沉市場關於內容平臺的補貼混戰才剛剛開始,要麼被鉅額補貼拖垮,要麼等著對手垮掉,先入局的不一定會走到最後,但先停止補貼的一定會屍骨無存。

趣頭條在用補貼套牢了用戶以後,同時也套牢了自己,在《我在趣頭條上幹微商》一文中,就提到圍繞讀者、作者、廣告商,以趣頭條為代表的做任務賺收益的模式,正在形成完整的微商產業鏈。

依靠補貼發家的趣頭條,即使殺死最初的立身之本,也並不意味著柳暗花明。在現階段,內容升級無法代替補貼,但趣頭條輸出的內容低俗化,則暴露出這個平臺更大的漏洞——“偏見讓我無法愛別人”。

趣頭條快速增長模型

獲取×裂變——激活——留存——收入

趣頭條APP從創立之初,骨子裡就是用廣告基因來做的,而不是一個新聞的端口。

廣告邏輯在商業模式中又稱三方邏輯:消費者,產品,廣告主。廣告邏輯中,產品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獲得用戶關注,也就是流量。

怎麼在三四五線市場,去搶奪還有50%甚至更高增長空間的流量呢?

常用的模型說,用戶的生命週期是:獲取——激活——留存——收入——推薦。但它有巨大的弊端:速度太慢了。

靠補貼起家的趣頭條,為什麼卻無法複製?

你看到了一個新市場,別人看不到嗎?你踏了進去,成長得很快,他們會不會來模仿?這時,對你來講,最重要的戰略變量就是速度,在別人模仿你之前趕緊跑起來。

因此,我對這個模型做了調整,把最底下的推薦,轉變成獲客當中的裂變,並放到最前面。成為:

獲取×裂變——激活——留存——收入

當用戶一被獲取就開始裂變。當基礎層的體量變得非常大時,接下來每一層的容量都會相應同比增加,整個模型就實現了企業的快速成長。

趣頭條就採用了這一模式,用獲客×裂變迅速擴大用戶基礎。

下沉市場裂變的秘密

那麼,用戶獲取時,為什麼會裂變呢?用戶剛剛裝了你的APP,就幫你向周圍人推薦,有什麼動力這麼幹?

道理很簡單,因為可以賺錢

“信息時代,人人都在裸奔”.這就是下沉市場的特點:

· 對價格很敏感。10塊錢以下的獎勵,就會有60%的人向周圍人推薦。

· 此外,這個市場的人有大把的時間。

· 而且,這是一個熟人市場,周圍都是親朋好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發一條消息說:你看,我已經下了這個APP,很有趣,還可以幫你賺錢,你安裝一下吧,推送給你。

· 下沉市場消費觀察:千萬不要忽視小城青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周圍的行業、企業、新的技術和現象,生命週期變得越來越短。

· 我們不但要去看它做了什麼,為什麼在當時的情景下可以做這些事;

· 還要分析作為它的對手,如何去面對它的成長帶來的威脅;

· 甚至還要分析,當它的對手意識到了它的成長而發起了進攻之後,它該如何去防禦。

只有通過這樣攻守之間的此消彼漲,你才能夠真正掌握企業構建競爭優勢的密碼。

接下來這家公司會怎麼樣呢?這個競爭優勢會很快被別人摧毀嗎?

對手模仿你,怎麼辦?模仿你的對手中有很多小企業,更糟糕的是還有大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